看太榆退(榆次段)从黑臭水体到湿地公园的蝶变_黄河新闻网
 您所在的位置: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  晋中 > 今日头条
看太榆退(榆次段)从黑臭水体到湿地公园的蝶变
2020-06-22 09:06:09    来源:晋中日报

清水润城满目春

这段时间,山西水务集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太榆退”项目负责人代颖亮干劲十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视察期间,站在汾河之滨,纵论生态文明建设,首提环保‘四治’理念。我们现在加速推进的‘太榆退’项目,就是践行治山、治水、治气、治城一体推进的一个标杆工程。”

代颖亮口中的“太榆退”,俗称“太榆退水渠”,是横跨晋中、太原两市并最终注入汾河的重大防洪排涝工程和主要的城市排退水通道。它是汾河的支流,也是汾河的主要污染源之一。

去年底,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由榆次区实施、省水投公司投资的太榆退(榆次段)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正式启动。曾经的“生态负担”阔步走向“生态红利”——未来,这里将建成一个有利生态、有利环境、有利民生、有利防洪排涝的湿地公园。

这一项目的实施,也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我市“一半森林一半城、城在林中水在城”理念的有力举措,是打造城市生态文化新名片和提升城市魅力、增加群众获得感的重要抓手,将成为我市治水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见证晋中人民治水、护水、兴水的绿色发展豪情。

市委书记赵建平对“太榆退”项目寄予厚望,要求在这项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上,认真做好“水”“绿”两篇文章,充分释放生态红利,为推动汾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现晋中担当,提供晋中经验,作出晋中贡献。

治水典范:“龙须沟”华丽转身

《榆次县志》记载:1963年,县政府在张庆东贾一带修建太榆东退水工程,开挖退水总干渠、支渠,建桥、闸、渡槽等建筑物。后又经1972年、1978年两次扩建改造,排退水量从3立方米/秒提高到了11立方米/秒。

但是,近十几年来,我市中心城区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膨胀,而承载这座城市污水排放和排洪泄洪使命的退水渠,“顺势增容”的步伐却严重滞后,沿岸环境极其恶劣。

每至夏季,如天降暴雨,则排水不畅,沟满壕平,污水四溢,棚倒屋塌;如烈日酷晒,则污秽腐烂,臭气熏天,蚊蝇乱飞,令人作呕。一如老舍先生笔下老北京的“龙须沟”。

“更让人担忧的是,这是全榆次地势最低洼的地方,每逢下大雨,渠水急涨,村庄、农田时常被淹,群众的生命财产饱受威胁。”榆次区张庆乡东贾村党支部书记杨森喜如是说。

“年年都有‘看海季’,庄稼收成靠运气。”东贾村村委主任王振明告诉记者,退水渠环东贾村而过,渠的一边是村庄,一边是农田。过去渠坝高2.5米,随着排退水量的增加,现在已加高到4米。“很危险啊,村庄低、河道高,已经形成了‘悬河’,退水一旦冲过渠坝,村子就被淹了!”因此,每年一到大雨天,市、区、乡、村四级干部和村里的青壮劳力就彻夜驻守在水渠边,洪水即将决堤时,就赶紧打开庄稼地这边的坝堰,把水引到农田里,以保护村庄。

退水渠途经的小张义村也同样深受水害。小张义村全村287户,不足800口人,仅2016年到2018年三年,每年因为泄洪要淹掉千亩良田。

“心疼啊,地里的玉米长到一人高了,棒子足有一尺长,眼看就能吃到嘴里了,可是为了保护村子,只能淹了庄稼。”采访中,小张义村村民七嘴八舌表达着同一个意思: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水患之痛,深深刺激着一任又一任的市、区、乡、村各级干部。从上世纪80年代起,解决的办法想了一个又一个,囿于行政区划的问题,地跨两市的“太榆退”终难实现彻底治理。

其实,多年前,太榆退(榆次段)排退水量已从11立方米/秒提高到了30立方米/秒,基本能满足当地排污泄洪使用。

但太榆退(太原段)也承受着巨大的排退水压力,为了保护省城,太原市在退水渠太榆界建起了“节制闸”,将榆次流入太原的退水流量牢牢控制在11立方米/秒。这也是一遇大雨,东贾一带就秒变泽国的重要原因之一。“节制闸”因此被当地群众无奈地戏称为“矛盾闸”。

“要让汾河这条山西母亲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为将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6月首次视察山西时提出的这一要求落实到位,市委、市政府顶住压力,强化措施,高位推进,确保汾河支流—潇河(太榆退水渠)河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好转:

2018年,组织实施了太榆东退堤防改造及缓洪池建设工程。2019年,实施了太榆东退榆次段污水节制闸至太榆界节制闸渠道改造及清淤疏浚防汛环保应急工程。至此,市城区水生态环境与历史时期相比,已发生根本性好转。

尤其是在解决黑臭水体污染方面,我市坚持不懈大力度整治、大手笔投入,在东贾村附近建起了污水处理厂,市城区污水全部得到了净化处理。但日均12万吨处理后的中水,每天使用量仅有两三万吨,剩余的中水,也只能全都白白浪费。

让那些花钱处理过的中水白白流走,太可惜了。我市水资源有限,如何变废为宝,蓄水成湖,既留住中水和雨水,又化解汛期退水之急?2019年,一个全新的太榆退(榆次段)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治理方案呼之欲出——兴建湿地公园、人工景观湖、绿化带的科学构想,让“太榆退”问题的全面解决迎来了新的曙光。

“入市”标杆:“不动产”因水生金

太榆退(榆次段)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省、市有关工作安排部署,确定实施的一项防洪安全工程和生态治理工程。同时,也是榆次区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典型示范工程。

该项目位于太榆交界的榆次区张庆乡,涉及大张义、小张义、东贾3个村,项目总体规划占地面积1.3万亩,总投资35亿元,计划分两期建设。

项目区内涉及集体建设用地150亩、非承包耕地300亩、“四荒地”1200亩,由于与耕地穿插、分布零散,大项目不愿来,小项目不好放,看似可利用的集体资源却没人占、没人租,真正成了一动不动的“不动产”。

榆次区副区长刘明介绍,“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工作开展以来,榆次区围绕“有什么、做什么、谁来做”,按照“立足资源求突破、瞄准区位谋发展、打造环境促振兴”的思路,依托“太榆退”原有缓洪池的定位,利用每天12万吨中水的资源,瞄准太榆同城的机遇,将村民承包地与集体“四荒地”、建设用地整体打包,通过流转、出租、出让等方式集中招商,规划设计了集生态修复、洪水调蓄、三产服务、景点开发等为一体的太榆退(榆次段)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并以此赢得了省水投公司的青睐,吸引了15.9亿元的投资。

项目敲定后,张庆乡迅速实施绿化用途土地流转,开展附属设施迁移,调动群众参与治理的积极性,为项目全面铺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康培园林公司承担了一期绿化景观带工程任务。开工仅十余天,共栽植6万余株苗木、绿化面积达50余万平方米。如今,太榆退(榆次段)一期工程6000余米的景观林带上,已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美景初现。

“一周时间,迁坟1400个;一月时间,流转土地1200亩。”张庆乡副乡长彭志兵说,时间紧、任务重,为项目顺利实施,乡村两级干部顶住了巨大压力,最终完成了号称“天下第一难”的征拆工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不仅是为老百姓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也是为老百姓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项目建成后,除了可为周边村民提供1500余个工作岗位外,还将为项目区内的三个村带来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收入2370万元、“四荒地”流转收入每年165万元,使村民的资产性收益增加6690元,成为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

在集体经济壮大、农民收入增加的同时,作为社会资本方的省水投公司,也将通过中水回用、场地出租、景点门票等使用者付费和政府缺口性补助的形式,实现7.8%的投资回报率。

村民、集体、企业多方共赢的效果,使“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推得动、做得好、传得开。太榆退(榆次段)项目的实施,也标志着榆次区“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下一步,我们在抓好项目推进的同时,将进一步研究落实‘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政策措施,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榆次路径!”对此,刘明信心满满。

生态力作:“山水韵”福佑民生

太榆退(榆次段)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治理工程自全面复工以来,工地上机声隆隆,热火朝天;建设者们铆足干劲,加班加点;施工方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全力加快工程进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太榆退(榆次段)项目的实施正在践行着这一理念,让数十年来的污水之患得到彻底治理,把昔日的盐碱滩打造成风光秀美的生态湿地公园,为我市实现生态振兴、转型崛起注入新鲜活力和不竭动力。

站在立于施工现场的项目效果图前,代颖亮接待着一拨又一拨前来了解工程进展的各级领导和附近村民,并不厌其烦地为他们一遍遍描绘着未来美景:项目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有着4300亩的生态净化区、3000亩的水面、1200亩的生态廊道以及一个民俗文化村、两个乡村振兴示范村等不同业态的生态休闲综合体。同时,还将配套600张床位的酒店及民宿客栈,可实现年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

小张义村村委主任陈保林对这一项目格外关注。小张义村是一期工程中规划的民俗村,“项目建成后,村民们的宅基地就盘活了,可以用来出租、转让,分享‘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红利;也可发展休闲观光产业、兴办农家乐,分享生态环境改善后的红利。”

东贾村村民康礼义的儿子儿媳经营着一家小超市。他高兴地说:“现在种了树、蓄了水,环境好多了,下一步湿地公园建成了,来旅游的人多了,家里的小超市生意就更好了!”

榆次区水利局副局长药润喜说,湿地公园将唤回绿水青山,再造生态水系,还人们以有生命的河流、有生机的流域、有野趣的童年和有美好回忆的家乡,重塑人水和谐。

和谐平衡的生态环境,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关乎人民群众最切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太榆退,昔日的臭水沟、盐碱滩,如今正式发起了向生态湿地公园蝶变的冲锋。

“让公园成为人民群众共享的绿色空间。”“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视察时对人民的美好祝愿,正在三晋腹地演变成生动现实!记者 张志丽

[编辑:段瑞]

手机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我要啦免费统计
http://jz.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