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晋中>图说晋中>
昔阳:旱垣新业态 绿染北圪梁
2020-07-16 09:16:13    来源: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黄河新闻网晋中讯(张润平 张婷婷)久旱逢甘霖。6月18日下午,一场大雨突然而至,让北圪梁有机旱作农业园区的工人们欣喜不已。距离上次有效降水已有两个多月,储水窖喊“渴”很久了。工作人员紧急行动,园区所有集水设备的开关全部打开,仅用40分钟,670立方米水就存储到地下、棚面的水窖里。

与室外热火朝天的“抢水”场面不同,室内的游泳馆一片安逸,红蓝白分道线清晰明亮,池水干净透澈,海蓝色的泳池瓷砖,让游泳馆有了更加亲近大自然的基调。4条泳道内,泳者惬意地劈波斩浪。这座昔阳县唯一的游泳馆,虽然建在远离县城15公里远的山圪梁上,但经常处于爆满状态。

北圪梁有机旱作现代农业园区位于昔阳县李家庄乡安阳岭村。这块祖祖辈辈叫“渴”的干旱土地,如今,大田灌溉用水不愁,还有余水建果园,甚至盖游泳馆。秘诀何在?

园区负责人张维胜说,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坦途。

打好底色聚力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强调,“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消息传来,处在低谷中的张维胜一下子振奋起来。

“前些年,园区断断续续地停工了两年多,不是资金不足,就是土地手续不顺畅、技术不到位,咱山区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不是不现实呢?”张维胜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恰如雨后甘霖,坚定了大家的发展信心。

收集和利用雨水、滴灌微灌技术、中水处理循环、太阳能、空气能节电供热,贯穿北圪梁园区的循环管网建设,处处体现着有机绿色、低碳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完成这套系统规划的张维胜,其实就是安阳岭村地地道道的农民。当年,他还不满18岁时,就到城里做木工。后来,组织施工队搞建筑做装潢,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而他的家乡,却在同期走向凋零。年轻人进城打工,留守老人勉强种点玉米糊口,集体非承包耕地荒废很久了,也没人愿意去种。

“我得回去,带领大家共同把日子红火起来。”2014年,张维胜回到安阳岭村,创办了富安农牧专业合作社,利用村露天矿区的120多亩复垦非承包耕地,建起北圪梁有机旱作农业园区。

万事开头难。“高高的山梁日照好,发展有机旱作是优势。但山是石头山,开垦时用挖机捡石头就捡了两个多月,费了好大的工夫才能种植。”吃够了缺水的苦,张维胜从园区建设伊始,就把节水灌溉当作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抓手。

为了节约资金,他变身乡土设计师。整地、铺管、建水窖、布设水路、电路,从头至尾都是自己摸索、设计、绘图并组织施工。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他紧贴实际做的蓄水设施还是受到全国、全省有机农业现场观摩时业内专家的高度肯定。

“估算了一下,设计费就省了300余万元。”张维胜说,“也不是抠,实在是发展有机旱作农业资金投入量太大了。”那些年,他单打独斗做园区,一路行来,坎坷波折。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后,大家对有机旱作农业有了新认识。市县两级政府给予了北圪梁园区更多的政策保障,并协调各方力量,提供金融支持,共同做强这个希望产业。

2018年,昔阳县的农业龙头企业厚基伟业与富安农牧合作,成立了盛安农业服务有限公司,走上了公司化发展有机旱作农业的新路子。目前,园区已累计投资2200余万元,集中利用各类土地资源2000余亩,先进行蔬菜水果种植,后开展林下蛋鸡养殖,随后建成了产品加工车间和保鲜冷库。

去年,随着室内游泳馆、木屋小别墅和生态餐厅建成,北圪梁初步建成了集种植养殖、产品加工、休闲康养、观光体验、假日旅游为一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全链条协调发展的有机旱作现代农业园区。

找好坡度聚水

与其他“村村通”道路不通,北圪梁的进村道路中间低、两面高。张维胜说,根据地形找好坡度,就能通过洼地效应收集雨水。

昔阳县是典型的土石山区,十年九旱。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关键在水。水从哪儿来?北圪梁园区的答案是,利用坡度“聚”。

每个大棚外,所有盖砖的地方都是集水口,下面都有与主管道联通的立管。主管道与水窖联通,靠的是巧妙的坡度。

从大棚走向体验馆的观光通道,中间规律排列着地漏,利用坡度收集雨水进入通道下的蓄水池。

屋顶上的吊管,则主要通过坡度收集雾面水,再统一汇入总管,进入深井。

从地下到空中,北圪梁园区因地制宜、因需而为、因势创新地构建起1.3万平方米的雨水收集区,修筑了8个500至1500立方米大小不等的蓄水池,并以管道连接贯通,形成了覆盖全园区的清洁雨水收集体系,有力保障了园区综合发展的用水需求。村口建成的3个水窖,主要用于园区水肥一体化作业和大田滴灌;园区中心的水窖,供应游泳馆、体验馆用水。

“只要有降水就能及时补充收集,节水系统最大的优点是循环利用,能有效改善农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张维胜说,今年的新水窖全部完工后,园区一次性雨水收集量最大可达到8000余立方米,每年累计可收集降水3万余立方米。

“聚水”,让园区有了不一样的生命力。

去年,昔阳县持续干旱,人畜吃水一度都很困难。园区在确保大田正常滴灌的情况下,调动水窖储水,对果园进行了两次40毫米的深度滴灌,确保苹果初次挂果就喜获丰收,收入20余万元。

与此同时,他们积极发展水肥一体化、配方施肥、地膜覆盖等旱作节水技术,初步实现了旱作技术与特色产业的有效融合。

更令人称道的是,用水大户游泳馆自建成后,从未因干旱原因歇业。

共同小康聚幸福

雨后,北圪梁的景色更加清明。站在游泳馆外往南看:

大田里,上月刚刚栽植的新品种贝贝南瓜已经长出嫩绿的新叶;果园里,套袋的寒富苹果、长富二号、一号和黄桃长势喜人;设施大棚里,香芹、金梗叶甜菜、冰菜、三七等30余种时鲜蔬菜生机勃勃。养殖区散养的贵妃鸡、土鸡鸡蛋供不应求,供应北京市场的贵妃鸡蛋市价已达到25元一斤。

历经7年时间,北圪梁这片荒地上,绿色从无到有,产业从小到大,粮、果、菜、蛋健康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观光采摘、农事体验、健身颐养等文明生活平台人气正旺。

如今,活跃在园区的种植、养殖人员,游泳馆的救生员,餐厅的厨师,紧盯市场的销售员,建筑工地的工人,都是流转了土地的农民。他们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在园区打工挣工资。年底,每亩地还能收获土地租金和分红收入。其他农民在种自家土地之余,在园区出一天工,挣一天工资。

“手里头有了钱,村里头有了人,咱都有干的事儿,感觉这才是过日子呢!”虽然村民张银楼的话语不多,却代表了大家满满的幸福。

对于安阳岭村集体来说,每年也有稳定的大“红包”可拿。园区种植养殖、各类设施占用的集体建设用地,每年可为村集体获得租金收入6万余元。

有机旱作农业,就这样让曾经破败萧条的土地重获新生。今年,北圪梁园区抓住全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契机,继续流转荒地、荒坡1000余亩,建设优质肉羊圈养育肥场和千亩青贮玉米种植基地。本村劳动力不够用了,他们还外聘了周边村里的劳动力。大家合力划桨开大船,共同奔向全面小康。


  • 黄河新闻网手机版

  • 黄河新闻网官方微信

  • 山西省委社情民意通道

手机黄河新闻网
www.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