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场书画展览,让高雅艺术融入百姓生活;一间间农家书屋,让农民拿起书本学习知识;一台台文艺演出,点燃了城乡居民的文化热情……近年来,晋中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作为提升幸福指数的突破口,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着力推进文化惠民工作进程,使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城乡文化阵地逐步健全
去年12月5日,晋中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三馆”同时开馆对外迎客,标志着我市公共文化设施和产品供给迈入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高文化设施供给是我市文化建设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2015年,我市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经过三年艰苦努力,创建任务全部完成,顺利通过验收。目前,市级“五馆一院”、县级“两馆一院”全面达标,乡镇综合文化服务站,村级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设施实现全覆盖。乡、村、街道、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部建成。各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普遍开展了“菜单式”“订单式”服务,公开服务目录,优化服务项目,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喜好的群众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为群众提供多渠道的公共文化服务享受。
在晋中市城区,东有体育馆,西有大剧院,南有晋华1919工业遗址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等,北有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规划展示馆,中有工人文化宫、群众艺术馆、榆次文化中心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布局,已基本形成了均衡合理的文化平台布局。
在乡村,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已经由村村通升级为户户通工程,全市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高山台站基础设施全面改造,市县两级中央广电节目数字化覆盖工程全面展开,天线数字化加速推进。进一步理顺了农村电影放映运行管理体制,农村和寄宿制学校公益电影放映每年按时完成任务,县级城市影院实现全覆盖。
得益于全市文化设施的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文化活动形式更加丰富
送戏下乡、公益电影、书画展览、全民阅读……我市广大人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从沉寂单调到丰富多彩,从过去被动地欣赏文化到主动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乐享文化。
“全民参与文化、全民享受文化,在参与中享受、在享受中升华”,这是我市实施全民文化行动的目的。“六个文化建设”、贯穿全年的主题文化活动、“民办文化扶持引导与规范管理”项目、十个“十佳”文化创建活动、政府购买文化服务乐民惠民举措、开办“市民大讲堂”和“书画讲堂”活动等一系列具体内容,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城乡的文化氛围空前浓厚,群众文化层次得到较大提升。特别是每年7月至9月集中开展的“全民文化活动季”系列活动,将文化活动推向高潮。2015年的“爱我晋中——全民文化活动季”分歌、舞、拳、曲、戏、工、墨、画、书、面十大类187项,市县共安排各类活动演出达到2285场次,展览展示1010天次,做到了“天天有活动、处处有歌声、人人都参与、无处不欢乐”。2016年的“美丽晋中——全民文化活动季”,分为歌、舞、拳、乐、戏、工、墨、画、书、影十大类,活动演出达到2000多场次,展览展示1500多天次,为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2018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中,歌舞、戏曲、工艺、书画、珍宝、影像、讲坛、宣传等八个篇章,全民文化活动季活动达192项。
如今,在我市的每一个游园广场,早晚都聚集着众多文艺爱好者,集体舞、大秧歌、太极拳……内容丰富多彩;在乡村的文化活动中心,越来越多的农民在农耕之余编排起了舞蹈,唱起了小曲……节目有板有眼;晋中“市民大讲堂”“德润三晋、书香晋中”全民阅读行动以及书法、绘画、摄影展览,让广大群众感受着艺术的熏陶;群艺馆、博物馆、图书馆,为群众带来更多的文化福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文学艺术创作蓬勃发展
晋中发展日新月异,给作家提供了文学创作的题材宝库。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被新时代不断前行的脚步所鞭策,努力创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为人民抒写,为时代放歌。
近年来,我市文学艺术佳作不断。2018年举行的全国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山西省12部作品入选参演,其中我市入选参演达6部。舞台艺术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上乘,有多部艺术作品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如2014年,左权开花调《太行奶娘》、晋剧小戏《火中殉道》、秧歌小戏《好女丫丫》;2015年,新编晋剧《王家大院》;2016年,儿童剧《叫醒阳光》、和顺小戏《县长遛牛》等。新编晋剧《王家大院》2015年10月在省城演出,2017年4月下旬在北京演出取得圆满成功,2018年9月受国家大剧院邀请,《王家大院》再次到北京参加展演,同样获得了广泛好评。2019年春节,寿阳县新编革命历史晋剧《尹灵芝》在寿阳县成功首演后,作为我市十台大戏闹新春的剧目之一在晋中大剧院演出,受到一致好评。
市演艺有限公司编创的反映脱贫攻坚一线的新编现代戏《暖冬》在“十台大戏闹新春”活动中得到观众广泛好评,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列为全省扶贫巡演四部剧目之一。市委宣传部、市纪委监委重点主抓的廉政晋剧《打虎记》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在全市11个县(区、市)进行巡演。昔阳县《第一书记日记》、太谷县秧歌剧《花开百雁坡》、和顺县《壮志酬》,反映了扶贫一线的生动故事,为脱贫攻坚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
我市电影创作、拍摄也屡获佳绩。进入3月,在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和指导下,我市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电影《形意英雄》《榆社1945》开机,回顾历史,致敬英雄,将伟大的抗战精神和力量转化为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砥砺前行的动力。
文化产业撬动地方经济
2017年12月23日,成功引进民营资本3.5亿元的晋华纺织厂旧址修缮竣工,晋华1919中国营造大坊项目在晋华纺织厂旧址启动。这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探索政府引导、撬动多元主体和力量参与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又一次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市放宽准入行业,简化行政审批,盘活现有文化基础设施,鼓励内容创意,培育文化品牌,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参与文化建设,一批大型民办文化产业项目在晋中大地落地生根,在创造全市经济发展新增长点的同时,正成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力量。
2013年11月,我市“民办文化的扶持引导与规范管理”项目被确定为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经过两年努力,这一项目顺利通过验收。在项目的催动下,我市民办文化风生水起,成为我市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重要力量。目前,分散在全市城乡的民办博物馆、美术馆、非遗展示馆、传习所、乡村记忆展示馆、主题文化大院、小剧场、小舞台及民办活动广场、文化长廊等约2100个,文化类民间组织2960个、乡村业余文化团队6000余支,民间文化从业人员达20多万人。市、县、乡、村迅速崛起的民办文化场所、团体以不同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广大群众不仅从中增强了幸福感,而且提高了经济收入。
非遗传承丰富群众生活
近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市采取有力措施并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了人们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更好地融入群众生活,群众由被动到主动,在传承保护中留住了乡愁,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完善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传承人体系,整体性保护、抢救性保护、记录性保护等工作深入开展,为全省将要实施的省级整体性保护创造了经验。建立了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2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平遥薛生金漆艺研发有限公司),8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习所、工作室、传承基地等非遗传习场所。传承非遗的同时提高了当地的就业率。
“非遗进校园”是颇具影响力的非遗传承方式。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左权小花戏、榆社霸王鞭项目已进入中小学课堂,祁太秧歌进入太谷县中小学第二课堂,山西农大信息学院将形意拳作为大学生选修体育项目之一。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学生对学校开设的非遗课程非常感兴趣,山西农大信息学院形意拳队的学生最近在电影《形意英雄》中担任群众演员,他们认为,学习形意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使传统武术发扬光大,给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这次担任群众演员,让他们着实过了一把当演员的瘾。
“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是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新文化生态保护工作的具体实践,在这项工程中,我市汇集了乡村文化资源,拓展了文化遗存保护范畴,调动了基层文化工作者和乡贤人士的积极性,使传承文脉、留住乡愁有了具体的抓手和载体。
文化惠民,犹如一场春天的喜雨,无声地滋润着晋中这片美丽的土地;文化惠民,满足了群众内心深处更高的精神需求,让群众在改革创新、奋发有为的实践中提升内在动力,助推晋中跨越式发展。(张春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