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中讯 30年前,一个只有70来户的小山村里走出一个女孩,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怀揣着自己小小的梦想,踏入了小学教育这片热土。从那一天起,她只想“教好书,育好人”。在平平凡凡的教育岗位上,将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角色演好,演出精彩,演出味道。多少年如一日,她勤奋好学,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兢兢业业工作,端端正正做人。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履行着自己的誓言,追逐着自己的梦想,享受着教育的幸福。她就是和顺县义兴镇滨河小学教师赵素珍。
用爱心补救孩子的短板
2012年,赵素珍由省级示范校北关小学交流到该县义兴镇河北寄宿制小学,担任一(4)班语文老师及班主任。虽说该校也在县城内,但生源却相差甚远。来到这里,看着那些从乡下来的住校生,满院子疯跑,一口阴阳怪气的普通话,一双双惊恐而茫然的眼神,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不就是小时候的自己吗?和城里孩子相比,他们欠缺的太多了。无论是知识还是见识,无论是习惯还是信心,都成了短板。看到这一切,她心痛了,城乡教育有差距。于是,在接班的第一次家长会上,她向45位家长立下了军令状:要竭尽所能让孩子们享受城市孩子特有的教育。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首先从说普通话做起,她要让每个孩子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课上课下不失时机地规范孩子们的说话。从发音到声调,从方言到普通话耐心地讲解,示范,纠正。为了让孩子们说好普通话,她和科任老师担任起推普组,督促孩子课上说,课下说,在校说,回家说。还在每节课上课伊始拿出五分钟时间进行讲故事,说见闻……短短两个月孩子们的普通话基本上路了,有味道了,尽管个别字仍有发音不准的现象,她还是很有成就感。当时,一些老师开玩笑地说,“赵老师搞的是‘双语’教学,一(4)班的孩子会两种语言。”
用真爱呵护无助的家庭
在一(4)班有一个来自该县义兴镇土地坪的孩子-----范俊鹏。她瘦瘦的身材,很少说活。父亲眼睛不好,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老实得话都不多说。2013年暑假里的一次偶然机会,赵素珍路过该县土地坪,萌发了家访的念头----看看村子里的孩子在假期干些什么。于是,自己作为不速之客闯进了这家人的生活中。当时,眼前的一切让她木纳:一个破院墙,三间土坯房,屋内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老的褪了油漆的三兜桌上摆着剩饭,灶台上锅碗乱七八糟,一片狼藉。炕四周连炕围纸都没有,孩子正爬在炕上写作业,母亲蹲在地上做着家务。这一切让她无语了,没想到现在还有如此贫困的人家。他们的处境深深地触动了她的心,得帮他们一把。于是,这家人列入了赵老师的帮扶对象中。小俊鹏是一家的希望,平时,她经常给孩子买一些学习用品和书籍,常常会到小俊鹏家走走,每次都会送一些衣服和钱,为这个贫寒的家庭增添一丝温暖。虽不是一泓清泉,但涓涓细流也能滋润干枯的禾苗;虽不是一盆烈火,但星火之光照样能照亮迷茫的心灵;虽不是惊天动地,但举手之劳依然能传递爱的力量。
用真情唤醒沉睡的心灵
在和顺县河北寄宿制小学,有这样一群孩子:性格内敛,心理自卑,基础薄弱。他们大多来自于小山村,是跟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弟。父母观念滞后,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不闻不问,家庭教育一片空白。面对这个弱势群体,赵素珍开始着手转变家长的观念。通过开家长会,进行座谈,做专题讲座,让他们认识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明白自己在家庭教育中起引领示范作用,有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渐渐地,这些沉睡的心灵开始苏醒,他们开始关注起孩子的教育,愿意与老师交流教育问题,主动配合学校教育,支持学校教育,家校合力初见成效。家长会上,家长们的话多了,提问题,想办法,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反思自己教育的失败,她们把目光转向孩子,转向教育。而后,她又利用工作之余,走访家长,了解孩子情况,建立起《学生心理辅导档案》,担任起心理保健师,开展“爱心活动”,进行心理辅导,采取鼓励措施,帮孩子重塑自信,让他们尽快抬起头来做人,挺起胸来做事。
潜心搞教育,丹心育桃李。 就这样,赵素珍用心经营着这份职业,用情浇灌着每个花朵,最终,箐箐校园绽放出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她获得了山西省模范教师、“三晋名师”等。这累累硕果无不浸透她辛勤的汗水和无悔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