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中讯(廉秀峰)初春时节,设施蔬菜产业的迅猛发展,在榆次大地的广袤田野上焕发出别样生机。对于广大农村来说,随着大讨论入企进村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特别是入村干部的精准对接帮扶,让乡村因地制宜树起优势产业,让干部群众的致富路径更加宽阔。
在长凝镇西长凝村南沟口河滩地,记者看到:这边,工人搭钢架、盖薄膜,一道道身影忙碌穿梭,“下线、采光角度、方位定好之后,就应选择合适的种植模式,确定宽窄行,开始整地,特别重要的是注意底肥的使用,有机肥一定要在地里发酵7—10天……”一位衣着朴素的“土专家”温三小被村民团团围住,讲授建棚的注意事项。
那边,村民浇水、栽苗,一株株西红柿苗生机盎然,“施有机肥,不喷农药,俺家要每礼拜给西红柿喝一回‘牛奶’,只要管理好,到成熟的时候,从棚里摘下来现吃,还能卖个好价钱,俺这致富的信心更足了……”种植西红柿苗的村民们畅想未来,一阵阵笑声不时从棚内传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产业结构调整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多少年来,西长凝的农民主要收入靠种植大蒜、玉茭和外出打工为主,而这片河滩地一直被闲置。今年正月,在镇领导的带领下,有意愿种棚的村民以及村两委班子成员先后到东阳、北田去取经学习。随后,村两委开会研究决定,号召村民在此先建24座拱棚,种植西红柿,真正帮助农民拓宽致富路。”西长凝村支部书记范瑞胜告诉记者。
全区“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百名干部入企进村工作开展以来,入村干部与西长凝村主动对接,为农民送优惠政策、谋发展之计、解燃眉之急。当了解到村民正在为建拱棚中遇到的问题发愁时,便主动和相关部门联系,邀请有20年大棚种植经验的北田大伽南“土专家”温三小给村民在田间地头上一堂“专业课”。
在棚内,村民王二小一谈到建棚,就打开了话匣子:“几年来,俺家一直种玉茭,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也挣不上个钱。眼看着周边几个村的人建大棚效益好,早就动心了。新一届领导班子新气象新作为,把调整种植结构作为今年重要事情,真正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号召村民建大棚。俺和婆姨一商量,决定先建一个150米的大棚,大概能种6400株西红柿,投资7一8万块,如果管理得好,四个月后,就可以见到收益了,比种玉茭效益要翻几番。”
“有了产业的支撑,大家的收入有保障,心里才能踏实。第一期建的24座大棚见到效益之后,村民们建棚的劲头就更足了。到时候再组建一个合作社,带着大家共同致富。”说这话时,西长凝村主任李玉柱的眼睛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