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中讯(程慧)和顺县第二届校园艺术科技节的陶艺展厅里,数百件陶艺品吸引了不少观众:脍炙人口的牛郎织女爱情传说、风光旖旎的和顺十景、美味地道的和顺面食……传统的工艺与当地文化的结合,在色与釉的装扮下愈发生辉,乍看,它们的技法显然极不成熟,但作品里的童趣和捏出来的地方文化却让人感动。

这些作品,全部出自和顺县东关小学陶艺工作室学生之手。传统陶艺文化在东关小学生根发芽,陶艺之美,也点点滴滴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这一切离不开美术老师张晋媛的坚持与付出。2017年,张晋媛在清点教具的时候发现了落满灰尘的窑炉,相惜之情油然而升,她当即向上级反映,提出成立陶艺工作室的建议,随后便是紧锣密鼓的筹备布置期。硬件舍设施学校有,但是没有人会做呀?张晋媛趁着暑期放假,便自己外出学习,开学的一次美术课上,她当堂用和顺本地的黄土教孩子们制作了一把壶,开启了她的首节陶艺课。
随后,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加入了她的陶艺工作室,张晋媛也多次外出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实践的多次尝试,让她和工作室的孩子们从搓泥塑形等一系规矩的基础技艺中学会了创新与融合。作为美术老师,绘画是她的特长,在教学中她便将绘画的基本功与上彩的技艺相结合,让孩子们的作品更具视觉冲击力。
“陶艺对孩子们的改变润物无声的”张晋媛说,“陶艺是中国传统古典文化,是中华瑰宝。在教学中我一直探索着让这种传统技艺与地方非遗文化相融合,这不仅能够拉近了青少年与非遗之间的距离,让更多的孩子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散发的独特魅力,了解非遗,接触非遗,融入非遗,在大家参与的过程中提高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甚至为未来储备了传承非遗文化的力量,更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