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讯 为充分发挥孝善文化在脱贫攻坚工作的作用,创造多位一体的精准扶贫工作格局,让农村贫困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岚峪村把精准扶贫与“四德工程”、弘扬“孝善文化”有机结合,通过建立健全正面激励、道德约束、示范带动、舆论监督,引导儿媳赡养老人尽孝心,倡导乡村文明新气象,岚峪村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孝善之家,张怀江家就是其中的一个。
张怀江和老伴崔月英在岚峪村是出了名的好人家,他家有两个儿子和三个闺女,儿女都已成家立业独立生活。大儿子和儿媳张利育有一儿一女,常年在外地打工;二儿子和儿媳张静在本村务农,也有两个儿子;三个闺女出嫁到了县城和榆次等地,生活都美满和睦。
过去的老张家是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按照过去农村的风俗,多生儿女多福气。老张年轻的时候,上有老人,下有儿女,一个人劳动,肩担着全家大小8口人的生活,生活十分艰苦,常常是每年一到夏天就没有粮食吃了,新粮食还续不上来,又没有钱买粮吃,一家人过着吃穿两愁的日子。但是,老张两口子忠厚老实是出了名的,村里村外知道的人都愿意帮助他们。更有本村的张建国看上了他家的二儿子,不要一分彩礼钱,愿意将自己家的闺女嫁到他家,跟二儿子结婚成亲。当时的情况十分穷困,就连二儿子的结婚婚房都没有地方,最后还是借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操办的。自己家的五间毛草房十分简陋,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张家老俩口硬是辛勤劳动,无怨无悔,给两个儿子和三个闺女结婚成家。
让两位老人高兴的事是他们的两个儿子娶到了两个好儿媳妇。两个媳妇对他们老两口那个是百依百顺,十分地孝善。人常说:孝顺孝顺,就是孝敬和顺从,不仅要对老人尊敬,更主要的是要让老人心情高兴,在这方面张家的两个儿媳妇都做的很好。
一次,常年在外打工的儿媳妇张利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家乡看望公婆,无意间发现公公坐着一个断了一截的不稳当的凳子,她二话没说,转身就到附近的日用商店买了一个新凳子回来,嘱咐公公婆婆不要再坐那个不稳当的凳子了。每当说起这件事,两位老人是既心疼又开心,心疼的是那把旧凳子还能用哩,儿媳妇因为他老俩花了钱;开心的是儿媳妇没把他老俩当外人看,还舍得为他们花钱哩。
二儿媳张静,为了孩子上学,在离村好几里地的屯村租房住。平时经常抽出时间来接济老人的生活,每到秋收拾时节,张静就带着丈夫和两个儿子回到村里给老人收秋,帮助二老把地里面的活儿收拾的干干净净的。
张家的两个儿媳妇对老人的关怀实实在在挂在心上,而且两妯娌间也能和睦相处。在春节全家人团聚的日子里,两妯娌争着给老人做饭,帮助老人洗漱,只要是能想到的事儿,都主动去为二老安排。
张怀江一家人对家的理解——家就像根,永远是树叶的归属;家就像一件大衣,不会提高温度,但却能给予人们火炉般的温度。家就像一瓶陈年佳酿,融入了许多宽容和理解,包含了更多的生命内涵。
他们家十口人,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全家人互敬互爱、乐于助人、家庭和睦,深受邻里和村民的好评。
作为儿媳,在赡养老人问题上,两儿媳对丈夫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父母亲苦了一辈子,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为人儿媳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孝敬父母的心。孝顺不仅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她们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日常把庭院打扫的干干净净,经常为老人购置米、面、油、肉、蛋、奶等生活用品,逢年过节,两儿子、儿媳哪怕再忙再累,也要带着子女陪伴在父母身边,总要给父母里里外外换个新,老人家嘴上说不要乱花钱,但心里却乐开了花。都说媳妇难做,可两儿媳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的诠释着“孝道”的真谛,让公婆觉得这两儿媳妇比自己的亲生女儿还要好,公婆常说“有这两个好儿媳,是我们前世修来的福啊!”
古稀之年的两位老人,由于长期的辛苦操劳身体落下了多种疾病,只要父母身体感到不适,两个儿子、儿媳总是第一时间赶到他们身边。去年年底,张怀江老人胆囊切除住院期间,两儿子跑前跑后,积极缴纳住院费用,并推着轮椅给老人做各项化验检查,穿衣、洗漱、喂饭、按摩、烫脚、剪指甲、端屎端尿这些劳累繁琐而又必须的日常护理工作儿媳总是亲力亲为,任劳任怨。因为患病,老人的胃口不好,儿媳总是费尽心思做“好吃饭”,迎合老人的口味,不重样地给老人做饭菜,让老人吃好。
通过开展孝善活动,岚峪村民心愈加向善、干群更加融洽,孝子、孝媳多了,村容村貌好了,乐于助人的多了,邻里纠纷少了,和谐的村庄里处处充满欢声笑语。下一步岚峪村将继续弘扬传承孝善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惠济,助推脱贫攻坚,让全村人民早日过上“生活富裕、精神充足”的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