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
传统美术——山西民居砖雕(太谷砖雕)
明清时期晋商崛起,太谷及其周边地区建房修庙蔚然成风,影壁、脊领、墀头、门楼、花墙等砖雕需求急增,涌现出许多砖窑和砖雕匠人。晋中砖雕目前已成为晋中大院建筑装饰艺术的集中体现,它主要有以下特点:分布广,数量多; 土质好,经久耐用;工艺雕刻技法丰富;图案丰富,构图饱满,场面宏大,寓意吉祥。
传统砖雕制作工艺分“窑前雕”和“窑后雕”两类。“窑前雕”是砖雕艺人先在泥坯上刻好,然后烧制出来;“窑后雕”则是由砖雕艺人直接在烧好的青砖上雕刻而成。在雕刻技法上主要有浅浮雕、高浮雕、圆雕、半圆雕、镂空透雕、阴线刻(刻画轮廓,如同绘画中的勾勒)、减地平雕(阴线刻画形象轮廓,并在形象轮廓以外的空地凿低铲平)等。
晋中砖雕图案分为四类:自然类、社会生活类、吉祥如意类、纹饰类等。自然类中常见的题材有梅兰竹菊、牡丹荷花、山川河流、松柏垂柳、飞禽蝴蝶等;社会生活类主要有现实生活类、历史故事类、神话传说类,内容包罗万象;吉祥如意类主要有八宝博古、八仙、麒麟、二龙戏珠、五松图、五子图、五蝠捧寿等;纹饰类习见的纹饰有龙纹、莲纹、牡丹纹、几何纹等。
随着建筑方式和材料的转变以及环保、土地等因素的制约,建筑砖雕的生存空间日益萎缩。同时因砖雕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环境恶劣、体力消耗大、收入低,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传统的手工砖雕传承濒危。太谷胡村镇敦坊村温家是砖雕世家,乾隆年间人称“三神仙”的温士威是杰出代表,后传温有德、温常义、温承杰、温启德、温忠守、温海奎、温建明历经八代。温建明于20世纪90年代初与父亲温海奎在太谷县胡村镇敦坊村设立了晋派砖雕作坊,开始系统研究和实践晋派砖雕制作技艺,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收集古旧砖雕等器具1000余件,于2010年8月成立了太谷县晋派砖雕研究所。目前“晋砖世家”温家的砖雕主要有传统晋派砖雕、微缩工艺品砖雕、室内砖雕背景墙三种。
2011年6月,山西民居砖雕(太谷砖雕)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美术——左权剪纸(左权一江晚霞剪纸)
左权一江晚霞剪纸由一江晚霞(注:为艺名,本名杨宪江、李小凤)夫妇创办。一江的姥姥是左权粟城乡石抬头村人,其剪纸闻名一方,她将剪纸传给一江,一江再传其女、外甥女。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江剪纸已公开发表,1956年,一江创作的剪纸作品《农村新景》在《光明日报》发表。1959年,以《左权民歌》为代表的32幅剪纸作品参加全国展览,荣获“全国戏剧美术展览设计奖”,一江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一江晚霞剪纸多以刀刻为主,剪裁为辅,阴刻阳镂结合, 刀法细腻,深浅色相间,冷暖色调对比鲜明。其剪纸作品幅面可大可小,色彩有单色(黑、白、红)、彩色、染色、衬色;剪纸中充满了花鸟、人物、动物、景物、汉字图案,并根据立意对上述图案进行组合;题材主要有民俗喜庆类、历史故事传说类、红色左权类等。一江剪纸的代表性作品有 《巨龙腾飞》《举国同庆》《九龙壁》《花好月圆》《仙女图》《小二黑结婚》,多次参展,屡获殊荣。2002年,他们创建了太行山第一家“家庭剪纸艺术馆”。
2011年6月,左权剪纸(左权一江晚霞剪纸)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美术——寿阳福寿剪纸
寿阳剪纸艺人众多,许多艺人如石秀山、米兰英、李俊 娟、胡秀珍、赵玉娥、张翠花、袁彩秀、王森玉等,以红纸、五色彩纸为原料,粗细彩纸、白毛头纸为辅,绘制草图,制作纸捻,用剪刀、针锥、蜡板、雕刀等工具进行创作。寿阳剪纸艺人的优势在于许多人能独立设计剪纸图案,根据文化意蕴进行创意性加工,被人们称为寿阳的“万花剪”。这造就了寿阳剪纸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有的时尚活泼,如石秀山的现代剪纸;有的传统大气,如赵玉娥的龙凤类剪纸;有的生动秀气,如袁彩秀的古代人物类剪纸等。
他们以老寿星传说为主要内容,创作出与寿阳老寿星民间传说有关的1000余件福寿剪纸作品,立意明确。2008年寿阳县首届福寿文化节上,《老寿星故事》《浮化山传说》《福寿之乡》等系列剪纸作品获得了“绝技绝活”奖。福寿剪纸是寿阳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
2011年6月,寿阳福寿剪纸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美术——泥塑佛像
彩塑是以黏土加上纤维物、河沙、水糅合成的胶泥为材质,在木制骨架上进行形体塑造,阴干后填缝、打磨,再着色描绘的一种技艺。彩塑分为石窟彩塑、庙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等类型。寺庙彩塑集历史、宗教信仰及民间艺术之大成,历经上千年而保存完好,色彩艳丽。
据传承人郭成保的师傅马三成回忆,灵石一带佛像修复、佛像彩塑、壁画绘制技法的太祖师是元代朱好古,生平不详,传洪洞县弟子曹德敏,再传弟子曹耐、曹安、曹代,后曹氏祖师迁徙至灵石县关厢里玉成村定居,又迁尹方里定居,始传外姓弟子,传至马三成为十四代,郭成保为第十五代传人。在灵石、介休、平遥、孝义等地的庙宇碑碣中均有他们代代祖师的名字记载。
静升人郭成保继承传统,潜心研究,通过反复试验,让彩塑经久不坏的特殊技艺再现人间。这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在理解原塑作者思维与品行的基础上,力求还原创作者的真实意图。他修复的灵石资寿寺明代彩塑十八罗汉,江西省戈阳县石崖寺的宋代石雕、佛、菩萨数十尊古佛像,已引起社会各方关注。
2011年6月,泥塑佛像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傅山拳
傅山拳为清代傅山先生所创。清康熙年间,傅山先生在灵石介庙、石膏山天竺寺隐居,传道、讲学、行医,兼授武艺,受聘于灵石四大家族之一的两渡村何家,教何氏子女学文习武。1983年有关人员发现了珍藏在何家的《傅拳图》手抄本,这表明傅山拳流传于灵石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傅山拳由傅山太极拳81式和傅山剑51式组成。该拳以道家气功吐纳导引,医家之经络走向,结合易筋经、八段锦、紫微八卦等武术精华编创而成。它重视精、气、神的修炼,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运气走脉,意守丹田,刚柔相济,连绵不断,既能强身健体,又可攻防自卫,并兼具观赏性。1988 年《傅山拳法》正式出版,目前灵石县习傅山拳的民众较多,传承状况良好。
2011年6月,傅山拳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美术——古建筑彩画
彩画是中国古建艺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具代表性的是官式彩画的和玺、旋子、苏画,藏传佛教的藏式彩画,苏杭地区的苏式彩画,山西晋阳的汉纹锦彩画等。
汉纹锦是流传于山西晋中地区的地方传统彩画,依靠艺人口传相授代代传承,无文献资料记载。据前辈师傅们口述和现存实物,汉纹锦彩画出现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之上,明代以前则无实例无从考究。结合元明时期地方彩画套路规则,经历代工匠技师传承改进,从初期的独特纹饰,到后来的命名定格,汉纹锦彩画逐渐成为具有山西特色的装饰工艺。
汉纹锦整体图案由整体架子、托子、盘子、软硬夔纹、如意云别、云盘卡子、顶头晕和空子组成,分为金青汉纹锦彩画、五彩汉纹锦彩画、竹锦汉纹锦彩画、石刻汉纹锦彩画、刷绿起金彩画五个系列。五彩汉纹锦又分为上五彩、中五彩、下五彩三个等级。主要等级取决于底子、空子的变化,视图案工艺精细度和用金量划分等级区别。
汉纹锦彩画广泛用于寺庙、宗祠、民居和旅游景区的殿堂、楼阁、亭廊、水榭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物的内外彩画装饰,以及室内的炕围画、墙边画、家具雕刻制作等。当代汉纹锦彩画代表性实物有省政府大门、省博物馆、迎泽公园藏经楼、晋祠公园、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榆次老城、乌金山、龙王庙、七星阁等,在后人的修饰之中,融入了更为自由的格调和色彩,是汉纹锦传承不息的体现。
山西榆社吉泰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整理、制作晋阳彩画汉纹锦,并在中国古建大师岳俊德先生、中国工艺美术家鹿志瑛先生的关怀和指导下,在社会各界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立足古建筑修缮保护与文化传承发展,在完善和创新古建筑园林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2011年6月,古建筑彩画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寿阳耍叉
寿阳耍叉源于金元年间,盛行于清代义和团时期。据老艺人讲,清代时寿阳平头耍叉曾被召入皇宫专门为慈禧太后表演。
寿阳铁叉分大叉、小叉两种,小叉长约一尺,大叉长约四尺有余,手柄与农用铁锹把相同,通常用榆槐木棒制成,一端安有熟铁打制的铁叉,叉上套有铁环,另一端系有红缨,中间则用皮带夹层将红缨环木棒缝制成扁圆形状。
据老艺人赵何林回忆,古代耍叉的表演套路有50多种,现能够回忆起来的有30多种,主要有插花盖顶、二郎担山、海底捞鱼、凤凰展翅、金钩钓鱼、金鸡劈马、单双膀花、金丝缠蔓、蛇心背剑、金鸡串瓣,还有歪大瓮、打把儿、掏麻雀、高飞叉等等。
表演时武术演员要结对表演,大叉在表演者背、膊、颈、面部来回滚动,上下飞舞,精彩时演员会把铁叉抛上半空,待铁叉从空中旋转着直插而下时,演员昂首用头部、颈部乘势接住继续旋滚,惊险无比。加上铁叉带有铁环,随着节奏而红缨翻飞,刷拉作响,十分壮观。小叉表演者演员手持两根小叉,来回飞转,倒手舞动,儿童亦可舞玩,表演与大叉有异。
2011年6月,寿阳耍叉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美术——榆社晋绣
早在周朝作为箕子的封地时,榆社就有种桑养蚕、抽丝绣花的农作习惯。魏晋时期,榆社人石勒称帝后,为发展生产,继承箕子遗风,鼓励人们农耕种桑养蚕、开设刺绣作坊,推动了刺绣业的发展。
榆社刺绣有以下特点:
1. 绣品用途广泛。小到农家中的枕顶、被面、绣帽、绣鞋、鞋垫、荷包、老虎头等,大到屏风、挂件等,枕顶多作为未婚女性赠送未婚夫的礼物。
2. 图案和题材多样。常绣福海无边、事事如意、莲花童子、十二生肖等图案花纹;挂件花样则既有各种飞禽走兽、花草鱼虫、人物故事等主题,又有千变万化的花边,加上各种吉祥文字。屏风多以山水、花鸟、禽兽景物以及万寿图为内容。
3. 绣具齐全。许多人家的针黹箱里都备有面料、撑子 (绣花圈)、绣花针、各色丝线等,有的人家还制备绣架。
4. 绣品针工细腻,花形简洁大方,颜色搭配和谐,文化内涵丰富。代表作品有寿桃大屏风以及十二生肖鞋垫、梅兰竹菊大小挂件。
榆社晋绣传承人王俊青为挖掘和传承这一传统技艺,创办了榆社县兴晋绣艺专业合作社,培训晋绣学员近万人,形成农家绣坊+晋绣培训学校+晋绣绣艺合作社的模式,推动晋绣的市场化发展,使农民受益。
2011年6月,榆社晋绣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