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省级 非遗项目名单(三)_黄河新闻网
 您所在的位置: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  晋中 > 人文教育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51-4045451
晋中市省级 非遗项目名单(三)
编辑:张书锦    2019-12-19 14:48:23    来源:晋中日报

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

传统技艺——宝剑制作技艺

平遥自古冶铁、制陶作坊遍地,铸剑师主要集中在东游村、西游村、娃留村、小王家庄村,明代东游村的京陵铁匠远近闻名。清道光年间有位叫太则的铁匠,擅长锻造,闻名乡里,后将手艺传给梁二小。民国期间一位名叫王金亮的外村人在此学艺,擅长淬火,别号“金眼”。新中国成立后,他将手艺传于张忠武,张忠武收武八日、梁峰锦、生日 3名徒弟,以生日最为出色。随着社会发展,古刀剑铸造技术不被看好,加之传授技术方法全靠口传心授,传承者日益减少,使得这门手艺经历了几次失传。从小喜欢刀剑的刘文涛,经过不懈努力,于1998年成功打造出一把传统花纹剑。

锻造是铸剑的关键,传统方法是先用泥制作剑模,并在内壁上刻出阴阳相反的纹路,以作剑身装饰,这被称为“制范”。再以一定比例调出适合剑材硬度和强度的原料并熔炼、 锻打,去除其中杂质,以增加钢材的弹性与韧性,熔炼成熟后浇铸到剑范中,待其冷却凝固,刀剑即成形,最后淬火、磨砺和雕刻,配以相应的刀鞘。制作宝剑需有极强的意志和耐性,锻打中的千锤百炼,“十年磨一剑”,都体现出宝剑制作与人生态度之间的关系。

文涛坊运用传统手工技艺制作出来的仿古刀剑有纯手工锻造花纹钢系列(包括旋焊纹、羽毛纹、大马士革纹等),淬火引入古法,这使刀剑的硬度高,回弹力好;雕刻铜铁有高浮雕、镂空、阴刻、金银铜错、镏金镶嵌等多项技艺;研磨过程也分十几道工序;刀鞘的制作分木工、漆艺、推光、描绘、贴金箔、包海龟皮、作犀皮漆、包牛羊皮等多项工序,已达到传统刀剑制作的高水平。

为了更好地传承刀剑制作技艺,向世人展示我国古代传统刀剑兵器文化,传承人刘文涛在平遥古城创办了文涛坊古兵器文化研究展览馆,馆内收藏并展示出了中国各朝各代、各域各方的冷兵器。

2011年6月,宝剑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技艺——平遥“长昇源”黄酒酿制技艺

“长昇源”黄酒及“长昇源”老字号始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当时平遥城内有位举子叫赵聚贤,家道殷实,广置良田,喜与文人墨客在家聚会。一年秋种违时,赵举人便将所有的秋地全种上了糜子,结果糜子大丰收,粮仓堆得满满的,糜子太多,没法处理。情急之下,将全部糜子研成糯米,寻找配制秘方,将糯米加工成黄酒,他将酿好的黄酒装瓮下窖,两年后打开,异香扑鼻。除招待友人和自家饮用外,仍有剩余,经友人建议,赵聚贤决定开铺出售黄酒,取“聚升源”店名,定位为炉食铺,经营点心、黄酒、醋、人丹等多种商品,尤以黄酒出名,为富豪商贾常饮之酒。由于赵聚贤所酿黄酒货真价实,保存时间长,入口香、甜、绵,深受顾客喜爱,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赵家尽管几易掌柜,大师傅不断变更,始终遵循赵聚贤要求的“严求其质,微求其利”原则,经营多年而招牌不倒。时间长了,竟有人将“若要富,开久铺”的俗语演变成“若要富,开酒铺”,后“聚升源”改名“长昇源”,1950年后,“长昇源”黄酒被统购统销,失去市场,改革开放后“长昇源”黄酒恢复生产,老字号由第七代传人郭改爱、郭林成经营。

“长昇源”黄酒原料取本地作物糜子,俗称黄黏米或大软米,这种作物生长于丘陵地区,日照时间长,不使用化学肥料,产量不高,属纯天然作物。“长昇源”黄酒制作周期为一月左右,主要制作工序有脱壳、浸泡、笼蒸、搅拌、发酵、压榨、灭菌、密封。

“长昇源”黄酒酒性温和,香味醇厚,是烹饪的理想佐料,有活血化瘀、养血补血的功效。其饮食亲和力(视觉)和感染力(味觉)是平遥其他酒类难以比拟的。其“严求其质,微求其利”经营理念是晋商优秀品质的体现。

2011年6月,平遥“长昇源”黄酒酿制技艺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技艺——宝龙斋传统布鞋制作技艺

平遥宝龙斋的前身“永庆斋”老字号,建于清代(1866年),设在古城明清街市楼南面,该老字号以实纳的千层底布鞋和花样丰富的绣花鞋闻名于世,深受小姐、太太、富豪、财东的喜欢。1937年,“永庆斋”后裔侯宝库为承继祖先传统手艺,16岁到太原老字号鞋厂“美华新”拜师学艺,18岁成为工务主任。解放后,他被聘为平遥鞋厂设计师,屡获大奖,专为山西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牛桂英等定制舞台专用鞋。第三代传人侯天龙于1984年创建宝龙制鞋厂,保留传统工艺并在制鞋工艺、款式、选料上加以创新。“平遥中国年”期间,宝龙斋展出一米八的巨型千层底布鞋,鞋底共纳了1068针,被誉为“布鞋王”。

宝龙斋的千层底布鞋要经准备流程、底帮合成流程、绱鞋流程、绣花流程,用近百道传统手工工序方能完成,费时四至五天,每道工序都有成文要求。手工鞋底,每平方寸纳 81针,一双鞋要2100多针,麻绳粗、针眼细、用手勒得紧,针码还得均匀。手工缝绱鞋时,紧绷楦型,平整服贴,绱鞋的针码更得间距齐整。这一精工细做的纯手工工艺,除有实 用功能外,还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美学价值。

2011年6月,宝龙斋传统布鞋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技艺——寿阳油柿子制作技艺

寿阳县位于寿水之阳,故此得名。寿水因“老寿星”诞生地而得名。油柿子作为寿阳县传统风味名吃,是当地人民逢年过节、迎亲送友的必备佳品。

据传,“老寿星”刚生下时十分羸弱,到12岁才会说话、走路,家里人很疼他。寿阳漫山遍野都是柿子树。“老寿星”喜欢吃遍布于寿阳山间的柿子,嗜柿如命,父母便在冬初把树上柿子用线串好,供他食用。久而久之,“老寿星”身体逐渐强壮起来,最后成了长寿不老的“寿星”得道成仙,寿阳百姓就拿串好的柿子供奉他。后寿阳成了“春晚无花秋早霜”的高寒地带,柿树也纷纷迁居盂县、平山。寿阳百姓没有柿子来供奉“老寿星”,有一“小寿星”就号召百姓用红糖稀把面和起来,捏成柿状,用油炸熟,拿绳串起来,供献“老寿星”,取名“油柿子”。从此,油柿子成了高档祭祀供品,寿阳人称“大供”。

寿阳油柿子基本为手工制作,对配方比例、火候把握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其特点是中心开花,形如柿子,色泽金黄,酥香味甜。

寿阳人不仅用油柿子作供品,而且当作糕点经常食用。或许是常食油柿子之故,寿阳长寿之人渐渐多了起来,据统计,现在百岁以上的老人有一百多位。

2011年6月,寿阳油柿子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技艺——“四眼井醋”制作工艺

“四眼井”老陈醋产于榆次怀仁,钰泉庆老醋坊是山西四眼井酿造实业有限公司的前身。据史料记载,钰泉庆老醋坊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9年)的榆次怀仁镇,镇上有一口古井,一井四眼,其水质甘冽可口,酿出的醋酸、绵、甜、香,因而得名“四眼井醋”。公元1599年,榆次怀仁镇人王廷宰将此醋敬奉给明神宗,神宗皇帝尝后赞不绝口:“此乃醋之佳品也”。后人把榆次怀仁钰泉庆的醋称之为“三晋第一醋”。

“四眼井”老陈醋以高粱、麸皮、谷糠和水为主要原料,以大麦、豌豆所制成的大曲作为糖化发酵剂,经酒精发酵后,再经过固态醋酸发酵、熏醅、陈酿等工艺精制而成。该醋传统酿造有选、蒸、酵、熏、淋、陈六道工序,山西著名酿醋专家颜景宗将“四眼井醋”制作工艺制作要领总结为:“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高粱必得其实;器具必得其洁,缸必得其保;熏火必得其缓,管理必得其严;计量必得其准,记录必得其意。”

2011年6月,“四眼井醋”制作工艺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技艺——堡子酒传统酿造技艺

榆次古称魏榆,城郊北部高家堡、乔家堡一带,自明代起就出现酿造业。榆次堡子酒传统酿造技艺源于明初,采用古法纯粮酿制。《榆次县志》记:“烧酒性香烈,行销远近,以产高家堡、乔家堡者为最,人称堡子酒。”

民国四年(1915),堡子酒在巴拿马国际赛酒会上获得一等奖。解放前,堡子酒远销东北、河北、内蒙等地,北京前门大街曾设有“堡子酒馆”,传说还是当年慈禧太后亲笔题的牌匾。“七七”事变后,乔家堡、高家堡的四家缸房倒闭,仅剩一家勉强维持生产。日本投降后,资本家寇瑞曾购置设备试图恢复生产,未能实现。1977年,榆次在安宁村筹资建堡子酒厂,1979年正式投产,2007年,堡子酒厂从城内迁往酿酒的水源地东赵乡,与后沟古村旅游景区整合为山西后沟古村酒业有限公司。

堡子酒酿造以晋中地区优质高粱为主原料,以大麦、豌豆以及谷糠为辅料,精滤西窑天然矿泉之水,采用清蒸清渣、地缸发酵、清蒸二次清、一清到底的酿造技艺,经破碎、润糁、蒸料、晾渣、加曲、发酵、蒸馏等流程精心酿制而成。酿出的酒清香醇厚,能让人一饮而不忘,经年而回味。

2011年6月,堡子酒传统酿造技艺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传统技艺——黑陶制作技艺

黑陶是源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陶器,距今已有约七千年的历史,被称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它具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声如謦、硬如瓷”的特点,在不同的光线下能呈现不同色泽,器物花纹精细,造型优美,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其愈黑、愈亮,则愈能显现黑陶的价值空间,以其温润质朴、庄重典雅的艺术表现形式为世人所钟爱,被称为“陶中瑰宝”。

华夏民族,悠悠千古,文明璀璨的光环造就了数不尽的人类奇迹,黑陶艺术作为众多艺术门类中的一支奇葩,其起源要追溯到七千年前的余姚河姆渡文化时期,一直到龙山时期,以其乌黑薄亮的精湛工艺代表了一个时期制陶技术的巅峰,被称为“龙山文化”。直到1928年,著名考古专家、学者吴金鼎先生在山东历城发掘发现黑陶,黑陶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才被世人所了解。

联合社会力量,山西翔龙黑陶工艺品有限公司与山西省博物馆、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太原理工大学美术学院、晋中市文物局等单位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研究设计开发以黑陶为载体,尽显山西古老文明和文化特征的艺术品和旅游纪念品。2013年,产品文房四宝、黑陶米罐分别获“山西省旅游纪念品设计创意大赛”金奖和银奖。

翔龙国际陶艺艺术空间是以国内国际陶艺家为主体,集旅游采风、吃、住、创作为一体的陶艺创作交流平台。近年来,山西翔龙黑陶工艺品有限公司与国际陶艺家协会合作,建立了国际陶艺艺术空间并开始运行。国际陶艺艺术空间,是一个中外艺术家互相交流的平台,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平台,不仅能够给公司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是宣传山西、宣传晋中的一个绝好窗口。

2011年6月,黑陶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相关链接

手机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我要啦免费统计
http://jz.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