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科网格”到“乡村之治”
实地测量、上门解释政策、现场督促、发放补助……在今年寿阳县实施的秸秆全量利用战役中,最忙碌的就是农村的网格长、网格员。自10月这项工作开展以来,乡(镇)、村干部、网格长、网格员同心协力,推动秸秆还田、离田工作顺利推进,截至目前,没有发生一起秸秆焚烧现象。这都得益于网格内点对点的宣传。
今年5月底,寿阳县精心打造“全科网格”,建立全科网格员制度,构建集基层社会管理、民生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全覆盖信息网络,推动网格化工作由单一解决问题向多元化全方位服务转变,有效提升了农村共建共治效能。
“‘全科网格’是寿阳县深入贯彻落实《晋中市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二十五条》,提升乡村治理能力的创新性举措。作为激活农村治理‘神经末梢’的重要力量,网格员既是社情民意信息采集员,又是邻里矛盾纠纷调解员;既是简易便民服务员,又是政策法规宣讲员。这样的‘全科’才能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寿阳县委书记杨隽说。
党建统领起“一张网”
“过去到一个新地方工作,第一件事就是到各村里跑着调研,以尽快熟悉情况,找准问题。现在通过网格化数据,可以很直观、很迅速地了解到格内的基本情况、人口、土地、堵点、问题、基层组织建设数据等。即便是新岗位,也能干得胸有成竹。”松塔镇党委书记庞广生说。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长久以来,乡镇工作存在着部门职责交叉、条块分割、任务重复、干部忙闲不均、治理效能低下的问题。
“乡(镇)干部做着村干部的事儿,村干部包办了全村的事儿”,由于工作错位,党员没有及时组织起来,村民没有及时发动起来,干部干干部的,群众干群众的,干群之间没有形成合力。
说起农村治理,很多基层干部犯怵,“旧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
为破解农村治理难题,寿阳县大力推进实施了农村全科网格化管理。由县委组织部牵头,党建统领,各个部门积极参与,形成“多员合一、一员多用”的格局,使基层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得到了高效利用。
——“一格”到“双格”,党建引领融合发展。党员、网格员都是“基层细胞”,如何更好地加以融合,打通“神经末梢”,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寿阳县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了“全科网格+党员网格”的“双格”联动工作机制。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吴志亮说:“全县的9876名农村党员已经全部进网入格,通过‘双格’联动将基层党建、社会服务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据悉,寿阳县205个村均建立了党员信息系统。这一系统与网格里的党员信息保持一致,另外还多了考核、奖惩和学习记录。
为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表率作用,各乡镇都采取了灵活的“自选动作”。松塔镇规定,党员考核办法参照驾照的底线管理,10分评分表代表了10个考核方向,5分就算不及格。
仔细翻阅这张评分表,大到宗旨、责任、义务,小到细节、规范,都有明确规定:党员在群里乱发消息的,扣1分;误发小游戏的,要进行深刻检查。
“不及格就得进学习班了!”对于考核5分以下的党员,乡镇会组织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时事的集中学习、考试。
为了发挥先锋示范作用,寿阳县规定,现在的入党积极分子必须进格担任网格员,没有担任过的原则上不能当作后备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培养。
——“一网”履“多职”,社会治理迈向智能化。寿阳县整合农村治理资源,要求原来的村“两委”全部进网格担任网格长,村里的护林员、防火员、治安员、报账员等“七大员”担任网格员。
“全科网格”作为一个载体,统筹乡(镇)、村各方力量,以团队人员的多元化来服务群众需求的多元化,以强化条块协同来改变条线各自为政的局面,以镇、村、网格三级上下联动来解决单个部门、层面无法解决的问题,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小事一格解决,大事全网联动”,这种村治理的新机制,让农村管理成为有机的社会主体,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向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个人干,一群人看”变为“全部动”,既减轻了基层干部的工作负担,也让群众反映的问题很快得到回应,农村基层堡垒的战斗作用得到增强。
这里的数据会说话
站在寿阳县社会综合治理联动中心的智慧大屏前,可以看到网格内的数据每天都在发生变化。每间房屋是否危房,有没有人居住;每块土地的地块属性、所有人、包联责任人;每个村民有无诉求,属不属于关怀对象,一目了然。
目前,寿阳县“全科网格”在“六清”“六户”等各类基础信息釆集录入的基础上,将党建、管理、服务、发展等工作全部融入网格。
同时,依托信息化支撑,他们建立了覆盖县、乡、村的大数据平台。乡镇依托综治网格,设立了熟悉电脑操作的专职坐席员,统一处理各村提交的数字、信息和矛盾线索,然后进行综合研判,分流指派。
“‘全科网格’绝对不是仅仅把资料从纸上‘搬’到屏上,而是依据数据共建共享的研判平台。”县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闫全利强调。
试点乡镇松塔镇用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点击户籍人口,结合户数、人数分析,横岭村常住人口只有户籍人口的一半,处于半流动人口的数量多。因此制定政策的时候,就要做好预案,确保随时能接纳这些返回村庄的人口。
点击各个年龄段的占比图,可以看出全镇5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60%,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农村常住人口的养老问题已成为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点击重慢病、残疾人、贫困、特困人口占比图,用数据印证现在的贫困户、低保人口是否进行了全覆盖。比如数据占比是21%,实际工作中这些人群占比也是21%左右,说明评定做得很精准。
每块耕地在土地资料外,还涵盖了所有者的个人资料、就业情况、家庭产业以及购买农业保险的情况。
玉米种植示意图、种植业和其他产业的比例图、农机具占比图、各村各类辅业的占比图、男女比例、有房户和总户数的比例、在外买房和租房户与总户数的比例,每个数据体系都体现着农村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反映出近期治理的着力点和关注点。
为了确保研判信息精准,寿阳县在网格采集信息的时候,由简入繁,再由繁入简。不断地反复过程,成为全面了解、掌握村情、户情的过程。
建起良好共治生态圈,网格长、网格员是重要的吃力点。
以前村里工作开展得如何,上级并不清楚。现在,各级各部门可以在职权内随时查阅检点农村的工作,及时发现、纠正不合规矩的做法。
“村里欺上瞒下的情况不太可能发生了,这是治理效能提升的一个具体化结果。”闫全利说。
网格里的群众路线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办。”作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尝试,“全科网格”树立起一个导向,那就是干部要进农村,要体民情、办民事。
我们从松塔镇的“四五”工作法中,体会出最好的群众路线:
选取网格员的五个条件:居住在村里;充分熟悉户情;会驾驶交通工具;能用手机微信;能和村里的各家人说上话。
初次入户时五个注意事项:事先了解人家在不在,有没有狗,咬不咬人;穿着要朴素,随带要简单,不要刻意打扮,也不要端着水杯,让村民感觉“官架子”十足;最好是一人,最多是两人,不要成群结队,不利于在村民家里和村民沟通;不相识的时候不要拍照,很相识的时候也不要多拍照;要坐下来,用家常话、用本地话,有尊称,有亲和力。
初次入户时五个规定动作:跟家里常住人口对上号;家庭结构要搞清楚;主动告诉人家我是谁,是网格长还是网格员;说清楚是来干什么的;与村民相互保存联系电话和微信。
密切群众联系五个基本动作:村里的网格长、网格员每个礼拜要和群众见一面;乡干部每月至少去见一次,对户口在村里、人不在村里的,至少通一次电话;到家里喝口水、吃顿饭;一起劳动,做做家务;捎物品,代办事项。
“我们就是要走村串户,结亲交友,和群众发生故事,建立起让群众信赖的干群关系。”庞广生深有感触地说。
这个过程并没经验可循,靠的就是干部要下沉到基层,反复和群众沟通,找到解决难题的办法。绘制“姻亲图”,就是松塔镇解决村里长期累积的矛盾、积怨的独创经验。
金足瑶村曾经是著名的“信访村”,两大姓氏家庭通过姻亲关系,形成两大派系,长期对立,矛盾激化。通过“姻亲图”,松塔镇找到了两大家人都信得过的人担任村干部,村里很快就太平了。
“曾经的上访村,现在变成了村民民主自治先进村。”庞广生说,这个转变就在于干部们抓住了农村是人情社会的特点,进而以人为抓手,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松塔是一个缩影。现在的寿阳“全科网格”,正以“县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管理)网络指挥平台”为依托,打造共建共治的农村治理新模式,让基层治理能力变得更高效、强大、可信。(记者 张润平 苏静 史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