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中讯(张冰清)在山西省昔阳县孔氏乡洪川村,有这样一位奉献30年青春和汗水,在荒山中建果园,带领村民走上干果致富路子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他叫时双印。
时双印,1953年生,1972年参军,1978年复员,谢绝上级领导安排他到阳泉矿务局工作的意向,回到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洪川村。于1991年担任洪川村党支部书记,从此,决心带领村民走出一条适合洪川村实际的致富道路。
孔氏乡洪川村,位于昔阳县城东部50公里,地处晋冀二省边界,太行山中部地质断裂带,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小山村。村子群山环抱,交通闭塞,共80户,260口人,土地面积5000亩,其中耕地160亩,过去是“峡谷耕种三分田,半年糠菜半年粮”穷得要命。1991年,时双印被乡党委任命为洪川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穷摊子,他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服输的劲头,四处探索脱贫致富之路,锲而不舍向荒山要效益、初心不改为百姓谋幸福,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累计开发荒山3500余亩,栽植板栗树15万株,带领全村老百姓走上劳动致富之路。
在孔氏乡洪川村,党支部带头在村里做的第一件实事,就是因地制宜,种植板栗。“我是91年底以代理书记的身份当上洪川村的支部书记,到现为止三十年了,当时的洪川村人均只有七分田,除了交国家公粮,剩下的粮食基本上半年粮食半年糠,可以说吃不饱。后来到1992年,我们村如何发展、如何致富,要找这个出路,考虑来考虑去,只能是靠山吃山,从这个山上做文章。”孔氏乡洪川村党支部书记 时双印说起当年的事情,打开了话匣子。
洪川村培养果树技术员也是从村里开荒山、种板栗时开始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时双印那时就已经意识到培养果树管理技术人员的重要性,现如今,洪川村已经在十里八村建立护林工作队10余个,队内专业技术员近20名,这一举动不仅使村民们的果木管理技术和收入都得到提升,同时也大大减少了雇佣技术员这一项的种植成本。
如今的洪川村,在党支部书记时双印的带领下,不仅改变了原来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现状,还形成了依靠艰苦奋斗实现脱贫致富的良好风气;同时,板栗树的大量种植使水土极大涵养、植被有效保护、空气深度净化,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三十年的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洪川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们蹚出来的脱贫致富、乡村振兴之路,正是对“钉钉子精神”的完美诠释。
如今的洪川村,家家栽上了“摇钱树”,户户有了“聚宝盆”,村民年均纯收入由1992年的120元达到了现在的1万元。“时书记就是俺村的福气。当初,俺们一开始不接受,但他一直没放弃,若没有他的坚持,哪有俺们今天的好日子。如今,板栗有了收入了,俺也成了一个技术人才,生活是越过越有劲!”孔氏乡洪川村村民郝双全说道。
洪川人走上了致富路,但时双印带领村民致富的步伐并没停息。他又瞄准了生态旅游。洪川村峰峦叠嶂,附近的棋盘山植被茂密,再加上优质的板栗,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绝佳之地。目前,时双印又在旅游开发上动脑子。他说:“我们背靠大山,依靠科技,要走一条以板栗为主的生态农业路子。”
如今,年过花甲的时双印,依然风雨兼程,行走在为百姓致富的新征途中。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无私地献给了生他养他的土地,献给了敬他爱他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