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社县“三个持续”全力实施“公共服务优化工程”_黄河新闻网
 您所在的位置: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  晋中 > 县市动态
榆社县“三个持续”全力实施“公共服务优化工程”
2020-11-12 16:07:55    来源: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让发展更有温度 让幸福更有质感

黄河新闻网晋中讯(程煜媛)今年以来,榆社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着力点,大力实施“公共服务优化工程”,创造幸福美好的高品质生活,把一桩桩好事、一件件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发展更有温度、让幸福更有质感。

持续做好就业工作

提高劳动力技能水平。把稳就业、稳增收摆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位置,持续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提质工程,完成农村劳动力“一人一卡”。实行农民生产技能考核颁证,接受技能培训的贫困群众持证率和就业率分别达到91%、34%,均超出省定目标;从事非农就业的农业人口增长117%,收入水平提高61%,工资性收入占比49.8%,贡献率达到60%。举办各类培训班108期、5264人次,发放务工交通补助949.64万元,打造“榆社古建”“榆社护工”等劳务品牌。

提供就业岗位。做大做强扶贫车间这一最有效的就业载体,支持企业吸纳劳动就业、开展以工代训,完善从业人员劳务补贴和福利保障制度,鼓励更多劳动者实现车间就业,推动传统农民向“有技能、有岗位、有保障”产业工人的转变。在9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配套建设了占地3.5万平方米的10个扶贫车间,大力招商引进雄恒乳胶、森宏服饰、久冠服饰等多家劳动密集型企业,打造“一公里就业圈”。截至目前,榆社县6个扶贫企业累计吸纳就业627人,其中贫困人口327人,人均工资2000元,全部投产后可带动近1000户搬迁家庭就地就业。积极响应搬迁妇女“居家就业”需求,由县妇联牵头组织,为1600名搬迁小区及周边村贫困妇女提供气球加工就业岗位,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

鼓励自主创业。广泛开展“双创”,鼓励中小微企业、工商个体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创业带动就业,走创业增收、产业增收之路。优化“人才兴县”战略部署,继续扩大高端人才队伍,坚定引才决心,拓展引才渠道,做好人才留用,加快打造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智力引擎。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化义务学校布局规划,加快中学向县城集聚、小学向乡镇以上集中,全部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实施“班班通”设备更新,推动中小学校网络升级。投资1.57亿元新建北城学校、榆社中学多功能教室及地下车库、公共体育场二期等公共设施。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深化医疗机构一体化改革,提高医养结合能力,推动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在全省率先实行敬老院公建公营“医养结合”,在文峰敬老院开设治疗床位和老年临终关怀服务,百名特困老人实现了“基本生活有保障”向“生活质量有提高”的转变。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榆社医疗集团人民医院县外转出率和去年相比降低17.8%。开展出生缺陷综合防治,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坚持“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季季有大赛”,鼓励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目前,县文体活动中心每月入馆人数约3万人次,位居全省第一。高质量承办了山西省青少年拳击锦标赛、晋中市中小学运动会,打造榆社赛事品牌,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优化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鼓励农民工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实行被征地农民刚性进保,完善农民工欠薪治理长效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注重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再提高20元,保障困难家庭、特困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基本生活。

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保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着力解决城市困难群体的住房保障问题,加快实现“住有所居”。

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在全省58个贫困县中率先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群众满意度达到95%。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通过PPP项目融资6.18亿元,实施漳源大道北延南延道路工程、云竹湖环湖路等工程。投资近亿元实现禁燃区集中供热全覆盖,新增清洁取暖63万平方米,城镇化率达到42.05%。完成县城大用水体系改革,先后成功创建省级卫生县城、国家级卫生县城,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全面增强。

持续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制订秋冬季疫情防控预案,强化入境、重点防控地区来榆管控,实行学校等公共场所分类管控。

优化人居环境。加快建设“魅力家园示范区”,创新城乡环卫市场化运作,保洁面积扩大40%以上,机扫率提高到95%,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两下两进两拆”取得阶段性成果,秋冬季空气质量位居全市第一,出境水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完成东河中游景观提质,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9.3%,绿地率35.2%。

打造“平安榆社”。全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践行安全发展理念,深刻汲取“3·17”森林火灾教训,狠抓森林防火等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应急投入,健全应急体系,加强森防、医疗等领域应急物资储备、设施配备、队伍建设,全方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开展零上访、零事故、零案件“三零”单位创建,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实现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编辑:段瑞]

手机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我要啦免费统计
http://jz.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