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镇(城区)党校实现全覆盖
“在家门口就能上党校!既省了我们跑路的时间,还保证了学习效果,真正打通了党员培训的‘最后一公里’。”日前,榆社县社城镇社城村党支部书记张海明深有感触地说。
为增强基层党员教育的精准性、实效性,2020年,榆社县坚持建管并用,推动乡镇(城区)党校建设,截至目前, 全县9个乡镇党校和2个城区党校已经全部挂牌。乡镇(城区)党校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创新推进党员教育培训,让更多的普通农村(社区)党员走进党校“补钙”“充电”“加油”,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为顺利推进此项工作,县委党校联合县委组织部出台《关于在乡镇(城区)设立党校的工作方案》,建立了“校委班子成员乡镇(城区)党校联系点和教师乡镇(城区)党校帮扶点”工作制度,明确了乡镇(城区)党校设立的标准,校委班子3人,校长由党委书记兼任,副校长由副书记兼任,教务科长由组织委员或办公室主任兼任。县委党校帮扶教师相对固定,结合工作聘请本乡镇或县直部门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根据乡镇(城区)党校的设立和运行情况,县委组织部将利用县级留存党费给予一定支持。
结合乡村实际,高标准打造社城镇党校。社城镇下辖11个行政村,设立党总支5个,机关支部1个,农村支部16个,党员612名。作为榆社县目前规模较大、功能较为完善的乡镇党校,社城镇党校积极做强阵地,建成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的培训室、教研室、办公室、餐厅等,可容纳100人培训。根据培训需要,形成镇主要领导上课为主,专职教师上课为辅,领导、专家作为补充的授课制度,保证了师资力量。
突出红色文化,把讲堂乡委党校办成县委党校党性教育基地。讲堂乡委党校位于韩庄村修械所内部,这里是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厂的前身。按照“依托底蕴、突出特色、改造提升、联合办校”的建设理念,讲堂乡采取“现代改造”“红色记忆”“箕子文化”三结合的改建方案,新增投资100余万元对韩庄兵工纪念馆内闲置房屋和讲堂村旧学校进行现代化升级改造,设立了兵工纪念馆、红色文化广场、廉政文化长廊、八路泉、箕子文化墙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现场教学点,建成了由特聘教师、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采用“两地一校”办学格局,打造集学习交流、教育培训、能力培养、实践锻炼为一体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注重基层特色,提升乡镇(城区)党校教育教学的针对性。结合社区特点,移民新区党校强化形势政策教育,及时回应社会热点,既讲“怎么看”,又讲“怎么办”,着力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同时,针对易地搬迁群众多、就业难等问题,移民新区党校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手搭建就业培训平台,通过宣传发动、就业联动、培训拉动、党员带动、干部推动“五动联合”,对有就业需求的群众实施全员培训和就业指导,使搬迁群众的生活更安稳、心里更踏实。(晋中日报 记者张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