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中讯(郝凤莲 裴晓宇)11月24日,2020年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榆社县水磨头村党支部书记韩效兵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这些年,榆社县水磨头村在韩效兵的带领下,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积极发展设施蔬菜产业。韩效兵带领村民将一个人均收入几百元的贫困村变成了人均收入近万元的富裕村,成为榆社县脱贫攻坚路上的示范村,被誉为“榆社一杆旗”。
水磨头村过去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土地稀少贫瘠,村民缺资金、缺技术,是一个偏僻、贫穷、落后的小山村。2005年,韩效兵担任水磨头村党支部书记后,为增加老百姓的收入,让村民过上好日子,他结合当地实际,深入调研,积极探索,多次到长治市长子县考察学习生贵式移动拱棚,大胆确定了发展设施蔬菜这一产业项目,当年就动员群众建起四座移动拱棚,种植蔬菜的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4000元。紧接着,他贷款30余万元发动村民种植拱棚蔬菜,并作出了“形成风险他承担,取得收益后村民逐年还款”的承诺。
为了能在第二年开春把蔬菜种进去,天寒地冻的日子里,韩效兵带领大家冒着风雪,带着电镐,把一根根支柱插入地里,终于在腊月二十之前,建起24座生贵式移动拱棚。2007年,村里成立了“绿达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规模产地蔬菜批发市场,注册“绿艺”蔬菜品牌,有效帮助当地农户解决销售难的问题。当年仅种植蔬菜,水磨头村户均收入就达到9000元左右。
说起韩效兵带领村民发展拱棚蔬菜这件事,村民张寿芳的话匣子立马打开了。“我们每建一座棚,韩书记都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全力提供技术服务,从来不求回报。还聘请了城里的专家、技术人员,通过微课堂、直播间,在线上结合农时对俺们菜农进行技术提醒、信息发布、培训指导、远程病害诊断,线下进棚现场指导等形式,解决我们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
为降低种植户劳动成本,2009年,韩效兵自行设计了第二代无支架移动拱棚,并于2010年在全县开始大面积推广,2016年第二代移动拱棚在全县达到8000余亩,年产量基本稳定在4.8万吨,产值突破亿元大关。
为了解决第二代移动拱棚抗风力不强和容易出现棚模破损以及蔬菜不能越冬的问题,韩效兵又带领村民外出考察,引进第五代全钢架温室大棚14座,当年每户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又自行设计新型温室塑料大棚8座。2019年,第五代新型温室大棚在全县推广2000余亩,不仅成为榆社县贫困户脱贫的一项强有力措施,更成为农户小康致富的一项好产业。
“韩书记给俺们设计的这种温棚,春天提前一个半月种植,秋天比传统的拱棚延长一个半月的生长期,正好利用传统拱棚和温室拱棚的空当,错过蔬菜生产的旺季,实现一年两季种植,这样俺们的效益达到最大化,也有了双倍的收入。一个棚收入大约10万元,也鼓舞了俺们脱贫的信心。”蔬菜种植户韩建荣如是说。
韩效兵不仅立足全村、全乡的发展,而且着眼榆社县的发展。他在县城建起了拱棚物资和技术服务部,组建了蔬菜拱棚建设队伍,低成本为全县各村提供拱棚建设物资和免费的技术指导服务。强化服务理念,搭建信息平台,注册“榆社菜农之家”微信公众号,成立了农资扶贫超市,建立了新型乡村e站,同时,借助乡村振兴的战略机遇,积极调整设施蔬菜种植结构,发展出口型精品彩椒,进一步提高设施蔬菜种植效益,打造榆社蔬菜品牌,建成新型产业联合体,实现贫困山区新型农业体系,达到共同增收、共同发展的目的,为农民小康、农村振兴奠定良好的基础,全力引领榆社设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再上新台阶,探索出一条具有榆社特色的小康致富道路。
如今,水磨头村在韩效兵的带领下变成了产业发展带动全县脱贫致富的典型村,走在了全乡、全县的最前沿。这些变化不仅得益于党精准扶贫的好政策,而且也与韩效兵分不开。韩效兵也曾多次受到了省、市、县、各级各部门的表彰,先后获得榆社县“优秀村干部”“晋中市劳动模范”“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他所在支部连续11年获得市县“红旗党支部”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