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校合作是晋中最突出的特色、最独特的优势,更是最重要的潜力。省校合作工作开展以来,晋中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晋中特色优势,锚定“走在全省前列”目标,高质高效推进各项工作。省校合作工作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12大基地”建设质效并进,截至目前,规范原有基地59个、新签约基地41个、正在洽谈74个。
以基地为载体搭建创新平台
今年暑假,中国矿业大学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在介休市凯嘉集团义棠煤业挂牌成立,首批中国矿业大学27名学生在义棠煤业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习实训。晋中市迎来大学生暑期实习实训热,是晋中市开展深化省校合作暨“12大基地”建设工作的一个缩影。
省校合作工作开展以来,市县两级出台深化县校合作的实施方案,推动与全国高校全方位合作,共建“12大基地”,持续创新合作模式,细化合作项目,完善合作机制。积极鼓励支持牵头职能部门、龙头企业与高校交流合作,集中打造一批科研平台、转化平台和科技孵化平台。
寿阳县与中国矿大矿业学院启动战略合作基地建设,依托中国矿大矿业学院的科技、人才、信息等优势资源,搭建合作平台,走出一条与寿阳优势产业高度融合、形式灵活多样的县校合作新路子。中国矿大选派首批16名师生,在寿阳新元等实习实训基地,围绕5G智能化生产系统等课题开展实习实训活动。
灵石县人民政府与中国矿大(北京)签订合作协议,挂牌“灵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先进采矿研究院”“灵石·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先进采矿研究院博士工作站”;山西大学20名在读研究生到灵石开展为期6周的暑期基层锻炼,并挂牌山西大学研究生基层锻炼基地。
围绕“12大基地”建设,晋中市提出了建设以山西大学城为平台、山西职教港为基础、山西智创城NO.4基地为载体、金科创新孵化中心为基地、转型综改示范区和国家农高区为研用、全市域为辐射“六位一体”的“政产学研创用”“智创谷”,引领构建一流的创新生态,把人才的“活水”、科教的“长板”,引向产业的“前线”,促进校地大融合、大发展。
高校是人才荟萃之地,也是推动科技创新、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山西大学城为晋中市增添了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也为晋中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依托“大学城”内伊甸创新创业基地和金科创新成果孵化转化中心组成的山西智创城NO.4基地投入运营,加快推进了“大学城”向“科创城”转变。山西智创城NO.4基地共入驻各类创业企业(团队)67家,均与高校院所有产学研合作,引进英国伦敦金斯顿大学留学归国、山西省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海外特聘专家王丹婷等一批人才。
目前,山西智创城NO.4基地正在开展“2021中科院科技力量山西(晋中)行”“湾区项目山西行”“海外项目中国行”项目对接洽谈活动,拟建设“省级直播基地”“产教融合基地”等专业垂直领域的试点项目,切实带动高校大学生就业,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以人才为导向探索共赢模式
晋中市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结合,搭建全国高等学府与市内中学深入交流合作平台,让双方在教育、教学和招生等方面资源共享,扩大晋中市中学知名度和竞争力,使晋中市优秀青少年获得更多进入名校的机会、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截至目前,晋中市有10所省级示范高中全部被全国知名高校授牌,成为其优质生源基地;9所省级中职改革示范校与省内高职院校签订优质生源基地协议。
围绕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广泛宣传,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了一批专业优势突出、产业特色鲜明、配套设施完善的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灵石县依托A级景区、星级酒店、灵石一中和灵石职中等学校,重点打造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高校优质生源基地、大学生联合培养基地等。
王家大院景区与武汉大学等高校签订国情教育基地合作协议;灵石一中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约优质生源基地;制定出台《灵石县建设人才强县若干举措》《灵石县人民医院人才引进八项措施》等一系列人才政策,通过优质的服务、真诚的态度和优惠的人才政策,尽最大努力将高校优秀人才资源引入灵石。
平遥中学充分利用高校校友资源,与各高校就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工作开展深度合作,目前,已有29所高校在平遥中学建立优质生源基地。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多所名校将就人才培养与培训、科研创新与延伸产业等方面与平遥对接共建基地事宜,开展相关合作。
左权县依托左权职业中学,为中国矿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14所院校提供机电、护理、会计、汽修、电商、音乐等10余个专业实习基地。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院校将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确定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太原理工大学红色研学基地将在辽县抗战纪念馆成立;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实践基地在麻田镇泽城村挂牌;左权中学与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两所高校共建优质生源基地,建立双方友好合作的长效机制,为积极选拔、输送和共同培养优秀学生搭建平台,近期将与两所高校签约。
榆社县依托丰富的化石资源、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积极沟通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成功引进邱占祥院士工作站,开启了榆社高端人才引进的先河。邱占祥院士工作站落地榆社,是晋中市首家以地方政府为合作主体共建的院士工作站,实现了“零”的突破, 有力助推了榆社化石资源的产、学、研、游成果转化,进一步擦亮了榆社“化石之乡”的名片,提升了榆社人才队伍层级。
以合作为桥梁补齐发展短板
晋中市把深化省校合作,作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强有力抓手,广泛联系、主动对接,多形式集智聚才构筑创新合作基地。
左权中晋冶金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成立氢基竖炉还原铁产业创新联盟,建设氢基竖炉还原铁研究院,迈开构筑转型高地、建设太行强县新步伐。
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旅游业和新兴产业资源,灵石县积极引进高校科研力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积极与北京邮电大学开展合作,借助北京邮电大学5G资源优势,设计符合工业企业需求的智能化发展长期战略布局,共同建设工业互联网综合体系标准,实现各系统互联互通。充分挖掘太原理工大学科技资源,搭建产、学、研、用基础平台,鼓励高校人才携成果到灵石转移转化,支持太原理工大学在该县建立大学科技园和成果转移转化孵化器;重点推动“能源革命”“六大工业”“两养三种”“智慧灵石”等战略举措与高校科研成果深度“嫁接”,建设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
平遥县与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方共同启动双林寺数字化保护项目,通过使用三维扫描仪、无人机等工具,完成对整个建筑群、壁画、彩塑、碑碣的布网测绘、数据采集工作,为双林寺建立了可永久保存与可持续再现的数字档案。与同济大学合作的阮仪三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平遥)即将签约挂牌,组建后将致力于为古城保护提供决策咨询、规划设计。
平遥县与上海交大丁文江院士联合设立平遥首个院士工作站——山西平遥新金属材料院士工作站,承接院士团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全县机械铸造行业的研发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兴华煤焦有限公司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建立煤炭清洁利用产学研基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支撑。
榆社县人民政府、山西五福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原生肽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三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挂牌高校科研平台延伸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大学生教学实训基地。
介休市立足转型发展实际,协调对接、搭建平台、兑现政策,积极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在传统产业方面,安泰集团、凯嘉集团、大佛寺集团先后与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院校签署协议,在技术创新等领域开展合作。在“六新”产业方面,安晟科技与太原理工大学合作,就泡沫陶瓷和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开展产学研合作;成丰货运与集美大学装备研究院开展智慧物流研究开发和成果转化。在乡村振兴方面,百林湾生态园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就农作物优良品种鉴定筛选达成合作意向,改造提升科技农作物种植及深加工技术,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左权县中晋冶金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合作,成功召开气基竖炉还原铁技术创新研讨会后,又与中国矿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在化工类、自动化仪表、采矿等专业方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昔阳县围绕实施“三个十”农业特优战略,立足“菜果牧菌茶”等主导产业,以“科技小院”创建为载体,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数字农业科研项目联合攻关、产品中试,建设数字农业农村基地。打造“三新”产业集聚地。聚焦新材料、新化工、新能源三大百亿产业集群,与中煤晋中能化公司等企业和高校开展合作,将科研优势转化为创新人才培养优势、县域转型发展优势。
省校合作,将为晋中未来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晋中与高校携手奋斗增加底气。相信,站在“十四五”的新起点上,省校合作发展的空间必将更加广阔,也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晋中日报记者 王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