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中讯 石家庄村位于和顺县青城镇东部,全村127户309口人,党员27人。近年来,集体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是青城镇十分头疼的 “老大难“村,2021年底,被省纪委监委确定为“以案促治”重点村。治理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市、县、镇、村立足村情实际,以班子建设为抓手、以乡村治理为契机、以盘活“三资“为举措、以为民解忧为目标,四级联动,辩证施治,对症下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石家庄村从脱贫攻坚主战场转入乡村振兴的新高地。
选好“领头雁”,换出班子新气象。长期以来,石家庄村党组织软弱涣散。 石家庄村如何选出一个群众信赖的当家人是县、镇党委一直挂念的事情。通过多方摸排和精心筛选,发现在外创业的乔世东是村里比较年轻的党员,通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在运输行业做得风生水起,早已成为村里的致富带头人。通过接触发现,乔世东有回村做一些贡献的想法,与县、镇党委的意愿不谋而合。2021年12月,石家庄村顺利完成了“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乔世东顺利当选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并成功选出村支“两委”干部5名,35周岁以下年轻干部占60%以上,中专以上学历占80%以上,选优了新班子,注入了新活力,换出了新风貌。
目前,村党支部以打造“学习型、团结型、效能型、廉洁型”班子为目标,2021年12月以来,共组织村支两委干部开展专题学习20余次,系统学习科目23个,开展“以案说纪”警示教育2次。新当选的两委干部朝气蓬勃、精神焕发,在处理村级事务中精诚团结、共商共议,党员干部在森林防火、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等工作中身先士卒、亲力亲为,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凝聚力显著提升,战斗堡垒作用凸显。
打通“肠梗阻”,释放集体新活力。集体经济薄弱、资产闲置一直是制约石家庄村发展的主要因素,村集体的50个菌菜两用大棚、2座旱鸭棚因经营不善均在闲置当中,不仅没有带来效益,还存在部分租金拖欠的问题。县纪委监委包村领导真正把身子沉下去,从解决大棚租赁过程中的矛盾纠纷入手,召集大棚承包户,与村干部面对面协调解决问题,不仅追回拖欠的大棚和鸭棚租赁费2.63万元,而且还将蔬菜大棚重新出租,为村集体创收10万元。
除此之外,县、乡、村三级干部多方奔走,为石家庄村争取投资60万元的能繁母牛养殖项目,预计村集体年增收6万元。截至目前,石家庄村村集体集体资产得到盘活,村集体经济组织进一步壮大,收入达到26.13万元。
破解“老大难”,兴起乡村新风尚。村级管理不规范是石家庄村治理整治面临的又一痛点、难点。对群众关注、反映强烈的“三资”管理不规范、村务公开不到位等问题,县、镇两级高度重视,凝聚整治合力,促进乡村治理。完善制度促规范。县纪委牵头联合民政、农业农村等多部门梳理出村级“小微”权力运行流程21项、“三资”管理制度28项,进一步规范了村干部的履职权限及运作程序,实现了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以制度管权。强化队伍促管理。与村委会换届同步推选产生了村监督委员会成员3人,在县、镇纪委指导下,整合监督力量,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村纪检监察联络员、党支部纪检委员“三员合一”,促进村级大小事务决策和实施的民主化、规范化。
改进村风促和谐,好村风引领好民风,石家庄村积极探索推进“一约四会”,重新修订村规民约,成立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赌毒会,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2022年3月,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乔世东的叔叔病逝,乔世东说服叔叔的儿女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不用回乡,由自己为叔叔办理后事,他带头遵守村里“一约四会”规定,一切从简为叔叔办理了后事。此后村里办理的3场红白喜事,村民均向乔世东看齐,严格遵守“一约四会”规定从简办理。使石家庄村在破除陈规陋习,改善民俗民风上迈出了新步伐。
共解“揪心事”,擘画民生新图景。“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市县镇村四级干部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开展解民忧、办实事活动。对特殊人群给予特殊帮助,村民邢燕庆和邢小庆是兄弟两个,近几年来,由于两人同时患病,导致家庭支出过大,面临返贫风险。县纪委包村领导与镇村干部协同驻村工作队,不仅为他们申报4户特大医疗支出户纳入监测户,享受相关帮扶政策,而且还为他们申报了低保,保障了他们的正常生活。村里还成立了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解决了村里6名孤寡老人吃饭问题;对村里26名特困和残疾人提供上门医疗和慰问服务,对急办事情采取及时措施。对群众所盼予以全力解决,投资198.5万元,实施了村容村貌改善工程,为全村铺设污水排放管道,街面硬化1.5万平米;成功申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048亩。截至目前,已为石家庄村老百姓办实事11件,老百姓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石家庄村在治理整治过程中,坚持党建引领、产业铺路、制度提升,全力创新乡村治理,迅速实现了村情由乱到治、班子由弱到强、村民从一盘散沙到规范有序,集体收入不断壮大,不断开创着乡村善治的新局面、新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