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戈待旦保安澜——晋中市各县(区、市)全力以赴做好防汛工作_黄河新闻网
 您所在的位置: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  晋中>时政新闻>
枕戈待旦保安澜——晋中市各县(区、市)全力以赴做好防汛工作
2022-07-13 09:39:18    来源:晋中日报

7月9日15时许,寿阳县解愁乡、宗艾镇、平舒乡3个乡镇局部出现冰雹天气;7月11日,晋中市出现大范围强降水,并伴有雷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

入汛以来,面对强降雨天气,晋中市各县(区、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及早研究部署,强化措施保障,全力做好防洪抢险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安全度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未雨绸缪 积极防汛备汛

7月11日,我市连续发布了暴雨蓝色、黄色预警,城市内涝蓝色、黄色预警,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等5个预警,并启动重大气象灾害(暴雨)Ⅳ级应急响应。

进入汛期以来,为确保平安度汛,太谷区委副书记、区长郁效军深入重点场所、重点领域,就汛期文物保护、校舍安全、自建房情况、地质灾害防治、河道安全等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全面压实责任,全方位排查风险,做到有备无患。同时,借助太谷融媒体中心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气象信息,营造“安全度汛,人人参与”的防汛氛围。

左权县汲取去年秋汛经验教训,落实乡村两级河长责任制,严格领导带班和24小时值班制度,扎实做好隐患排查处置,落实各项防汛应急措施。各乡镇、城区密切关注水雨情信息和天气变化,充分发挥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作用,及时发出预警信息,确保预警直达一线、到户到人,做到“发得出、能收到、叫得应”。

汛期来临前,祁县坚决贯彻“人员不伤亡、水库不垮坝、重要堤防不决口、重要基础设施不受冲击”精神,对重点防汛区域做了一次深入彻底的排查。编制、修订、完善相关预案,对全县水库、河道、山洪灾害易发区、在建水利工程、防汛应急物资、水利防汛抢险技术队伍等进行了汛前检查,对巡查出的各类问题全部整改。

建强队伍 提升应急能力

汛期来临前,灵石县对全县山洪灾害预警员和於地坝管理人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成立了水旱灾害防御专家组,涵盖水土保持、农田水利、水文地质、水利水电等专业,并对全县防汛队伍进行了重新登记,落实了20支防汛抢险队伍共949人。

在和顺县恋思水库管理站,工作人员正在运用防汛应急监控平台实时查看水库的各项数据变化,精确又及时的数据显示,使得工作人员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大大提高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水库管理站工作人员还对水库的大坝、导流泄洪洞、输水管、溢洪道等关键部位开展全覆盖、无死角的日常巡查。同时,开展防汛应急演练,提高指挥决策能力,加强协同配合能力,打造一支勇于担当的防汛应急队伍。

多措并举 筑牢汛期屏障

水利工程建设是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去年秋汛后,介休市河道、堤坝、管网受到损坏,介休市水利部门积极开展修复工作,紧急实施了汾河义棠段、磁窑河、文峪河应急抢险工程,龙凤河段屯桥段防汛应急整治工程、团结渠入磁窑河口段修复工程、侯堡河(108国道—入汾口段)水毁修复工程、友谊水库水毁修复及大坝管理范围整治等一系列工程。目前,累计修复加固堤防2.5千米,修复受损供水管网7.6千米,加固淤地坝9处,修复灌溉设施2处。同时,组织实施防汛应急整治工程,已完成河道疏浚2千米,清淤6万余立方米,7月底前防汛应急整治工程将全面完工。

平遥古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为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平遥县将指挥部下移一线,专门在防汛现场设立了防汛指挥部,保证应急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防汛现场。古城内街道办、社区成立工作专班,安排专人定时排查民房安全隐患,文物部门加强文物本体隐患排查。此外,还成立了两级城市排水防涝指挥部,对全城防汛风险点进行研判,制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防汛方案,全力确保古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及平遥古城安全。

昔阳县积极完善防汛工作岗位责任制,对城市、水库、河道等重点防洪工程,确定了行政、技术、巡查等方面的责任人。同时,备足防汛抢险物资,组建应急队伍,积极开展汛前防汛隐患排查整改,确保安全度汛。

快速反应 妥善处置降风险

入汛以来,面对强降雨天气,榆社县第一时间紧盯重点水库、重点河流及山洪防御情况,坚持加强预警预测,及时掌握水雨情,抓好重点关键环节,确保汛期安全。7月10日中午12时,榆社县云竹水库根据天气预警信息,在7月11日强降水来临前,提前开始开闸泄洪。同时,各水库管理单位也积极加强巡视检查与观测,确保水库安全。

寿阳县委、县政府闻“汛”而动,第一时间成立救灾减灾应急领导组,研究灾情应急处置、严防次生灾害、农作物补种改种、农业保险理赔等问题,制定抗灾救灾措施,及时完成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修复,出台灾后作物及种养管理技术指导方案,确定补种种植计划、品种、路径,把汛情给百姓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晋中日报 记者王晶)

[编辑:晋中编辑]

手机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jz.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