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哲学意义_黄河新闻网
 您所在的位置: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  晋中>专题>学生作文>
生命的哲学意义
2022-07-24 17:22:24    来源:山西日报

梅钰小说《勐巴拉彼岸》,故事发生在西双版纳,特色美味佳肴勐海烤鸡、香茅草烤鱼、菠萝紫米饭,傣家自酿白酒。大片花海,戴着斗笠的傣民。特色自然流露,令人想起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情。

众人眼里,主人公木鱼是长满刺儿的玫瑰,婀娜多姿,很有才华,时髦有个性。发现大胡子滥情后,出走在西双版纳。隐形主人公老铁原来下煤窑,大胡子教授鼓励,写诗3年,后出走三门峡。虽被法院宣告失踪,但宁愿相信,老铁的未知出走像金属在铁匠手里的延展。他找到了自己的“勐巴拉”。

时间叙述从现在到过去,又自然回到现在。空间从家乡转换到西双版纳,从北方到南方,从地下到天上。多层叙述,故事有条不紊,编织手法高妙。

梅钰的《勐巴拉彼岸》中,叙述身份隐藏。比如,对西双版纳风情描述:“一片红摇曳在视线尽头。奔过去,大片花海。花瓣朝内,像无数根手指聚拢,身体远抻,箭一样射向四方。”比如,对木鱼的观察:“她穿灰色萝卜裤,裤腿收缚处,露出纤细脚踝,左右各挽一根红绳,系几只铜铃……”作家身份无处不在。“光头刚叹息,活在这偏远的地方,有什么意义?大洪反问,活在哪儿有意义?”梅钰引导读者思考。

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我”。梅钰在《勐巴拉彼岸》中,给“我”两个伙伴,“光头刚”和“大洪”。3个人物的观察及对话,使“我”形象立体饱满。借助“我”视觉观感,完成木鱼外貌及其在西双版纳生活场景、当地美景的绚丽化描述;借助“我”味觉体验,完成对当地特色菜肴的体味。联想中完成木鱼县城个性化生活,及男女关系描述;老铁煤矿挖煤及找寻个人意义的事实描述。意识流动中,叙述者身份自由转换。

《勐巴拉彼岸》中,比喻不下30处,每处都是微型小说的爆炸。

“车在光里行走,如在空里。树木、村寨、傣民扑进眼底,如画片,单薄、轻飘,一闪而过。横在远处的山脉时而如铁,时而如玻璃,反着光,忽明忽暗制造着假象,像罩在现世的一副活套子,让人一路眩晕。”西双版纳美景在速度中模糊。山脉明暗变幻,似真似假。

不是所有比喻视觉化。如:“鼻子跳过酒香,闻上她,软软糯糯,像玫瑰、百合、桂花和所有花香的总和……”木鱼外表美,魅力自内而外散发。于是美的嗅觉展开,如花蜜开会。

心灵声音外化——“空出来的时间像毒瘾,折磨人。”空闲不一定无聊,却体验独特。将因疫情而隔离的情绪形象化,尤其到了有木鱼的富有异域风情的西双版纳,“我”心理微妙。

“独声音裹了花香在院里飘:车钥匙和旅行手册都在茶台,注意安全。”把听觉和嗅觉混合起来的少见,凸显梅钰特性。

《勐巴拉彼岸》的言语富有哲理。木鱼定是“得道”者,此名充满象征,饱含深情。

梅钰小说写作触角独特尖锐,讲述节奏适中,故事迷人。其小说艺术独创性在于,小说写作范式锐角开辟,巧妙叙述——意识流嫁接使用,叙述视角自由转换。情节支离却不破碎,剪接灵活高超。各种手法游刃有余。小说语言新奇诡谲,富有梅钰特质。道理、铺陈、暗喻、象征……有平地,有沟壑。思维不羁,哲理遍地开花。

《勐巴拉彼岸》,情节腾挪中,被众人似围观似排挤,似羡慕、践踏的物欲化人物,被西双版纳治愈的木鱼悄然成型。看似出走,实则回归本体。复杂社会中,人物清新化许是最终归宿。(陈李芳

[编辑:晋中频道编辑]

手机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jz.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