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和顺县青城镇结合实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根据县委确定的“产业集聚、中心辐射,多元投资、一体共建,以线串点、分类建设”总思路,实施“12333”战略,共绘“和美青城”新图景。
“1”是指实施东部文旅康养区,通过大力实施旅游业换代升级工程,为东部文旅康养区贡献青城力量,利用太行龙口景区、黄榆岭、水帘洞等历史文化古迹资源,深入挖掘古人类文化、红色文化、明朝王尚书“孝廉”文化,打造青城独有的“文化体验+实景体验”相融合的文旅品牌,全力塑造魅力青城。
“2”是指以和顺县大东线和范圪线为主线路,打造两条生态走廊,按照“以线串点、线性发展”的思路,进一步促进产业融合,延长产业发展链条,推动现代农业增质提效。大东线为生态经济林走廊,西起柳科村东至赵庄峪村,涵盖松垴村、石家庄村4个村,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林,撬动区域经济发展。其中,柳科村、松垴村依托“玉露香”生态园区、苹果种植园区,发展生态农业、采摘农业,打造田园观光农业综合体;石家庄村大力挖掘红色文化,通过发展红色文化为周边乡村吸引人流,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赵庄峪村发展设施农业,通过修缮升级村口30亩菌菇大棚,建设高产菌菇基地。范圪线为生态设施农业走廊,南起大窑底村北至新庄村,涵盖当城村、土岭村等14个村,结合青城昼夜温差大、雨水湿度大等气候特点,在原有300余亩设施大棚基础上,争取扩大200余亩设施农业建设,提升设施农业促农增收实际效果,大窑底至土岭段是以葡萄、草莓为主的设施水果种植区,土岭至百备段是以西红柿、黄瓜、青菜为主的设施蔬菜种植区,百备至新庄段是以平菇、香菇为主的设施菌菇种植区,通过培育优质水果、蔬菜、菌菇为主要方向,促进设施农业换代升级,引导设施农业朝着规模化、集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第一个“3”是指打造3个产业发展中心,包括青城村产业集聚中心、百备村养殖业发展中心、土岭村种植业发展中心。其中,产业集聚中心以镇政府所在地青城村为主阵地、主枢纽,汇聚种植、养殖、旅游等核心产业,为其提供各类要素支撑。养殖业发展中心以百备村为核心,带动大雨门、石驮坪、大川口、青城、井洼、朝坡、新庄7村,依托大象养猪、鸿晟养牛等龙头企业,发展现代养殖业;种植业发展中心以土岭村为核心,带动大窑底、当城、前后虎峪、王汴5村,依托设施农业、高标准农田,大力发展现代种植业。
第二个“3”是指实施环境“增亮”“提质”“固基”三大工程。在“青城、百备”2个精品示范村实施环境“增亮”工程,在“朝坡、土岭、王汴”等7个提档升级村实施环境“提质”工程,在“柳科、当城、松垴”等9个环境整治村实施环境“固基”工程。环境“增亮”工程以“亮”为主基调,高标准实现“十有十能”,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治理上全面挖掘典型、形成模式、示范带动、整体提升。环境“提质”工程以“质”为主方向,按照“六化”标准进行综合治理,在全面推进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工程质量,真正建设“质量可靠、群众满意”的工程。环境“固基”工程以“基”为主攻手,以农村基础设施为主要着力点,按照“一拆三清一改”标准,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基础设施全覆盖,实现村庄干净、整洁、安全、有序。
第3个“3”是指实现三镇目标,将青城建设成农业重镇、旅游名镇、生态美镇。到2025年底,镇域内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养殖业朝着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逐步形成以生猪、肉牛养殖为主,山羊养殖、禽类养殖为辅的畜牧业发展格局,生猪存栏控制在6万头以上,肉牛存栏6500头以上,山羊存栏9000只以上;两条生态走廊建设完成,太行龙口、黄榆岭、水帘洞景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完成升级换代,乡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文化体验+实景体验”融合发展的青城旅游品牌逐步形成;三类村建设高标准完成、三大工程高水平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体系进一步建立,环境卫生制度进一步完善,群众“讲卫生、爱环境”的良好生活习惯进一步养成。 (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