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榆社县箕城镇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将庭院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坚持统筹推进、全面提升,因地制宜、科学施策,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全力打造“田园乡村、美丽箕城”庭院经济新亮点。
打造精品示范,“小经济”变身“聚宝盆”。南河底村素来有种植红薯的传统,箕城镇充分利用辖区产业基础及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对接农业技术部门,优化薯种培育、培训种植技术、提升种植面积,打造南河底红薯种植精品示范村。同时,全面对接上游企业,打通销售渠道、减少中间环节、确保最终销量,实现从种到销全产业链扶持。
做优特色产业,“小经济”开出“致富花”。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大力发展大葱种植产业,放大“特”的优势,壮大“产”的规模。采取“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方式整合各类资源,不断扩大大葱种植规模,通过庭院经济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全力推动大葱种植产业扩规模、增效益,目前通过土地流转、务工方式带动群众400余人,实现农业增效、农户增收。
托稳易地搬迁,“小经济”丰富“菜篮子”。以群众所需、所急、所盼为核心,设计民心项目,由惠民小区统筹协调,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具体负责,充分利用周边土地资源,统一租用东汇村60亩土地,将土地整理成“块”后分给搬迁户,鼓励种植明地菜,一方面解决搬迁群众的实际困难,满足了一家子的“菜篮子”需求;另一方面提升了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幸福感,让易地搬迁群众更安心。
立足巩固衔接,“小经济”架起“幸福桥”。积极探索庭院经济和巩固衔接工作深度融合,充分利用产业奖补政策,采取“经营主体+合作社+监测户”的模式,由监测户与各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签订合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企业签订合同,进行代种代养黄粉虫、辣椒等农产品,不仅扩大了企业产能,更进一步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拓宽了监测户增收渠道,实现“企民”互赢。(石凯 裴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