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城区航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完善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机制。晋中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实施“156”战略举措,打好“城市牌”,这是晋中市主动融入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在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大趋势、国家发展大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大格局愈加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切实担负起新时代晋中的历史使命,努力把晋中建设成为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重要的战略支点,这是晋中的必然选择,是革故鼎新的大手笔。闯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来,路径更加明晰,共识迅速凝聚,力量不断汇集,动能开始释放。
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太原晋中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协同发展基础厚实,一体化发展是两市人民多年来的迫切愿望。过去多年来,两地以深化合作为方向,以共赢发展为目标,交流交往交融不断向纵深发展。特别是自2021年开始,太原晋中两市紧抓重大战略机遇,先后举办多次高规格对接座谈会,明确了规划衔接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生态治理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六个一体化”发展思路,提出一系列务实性举措,两市不断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战略正从纸面走向实践。
“我们要持续增强‘服务太原就是发展晋中、太原发展就是晋中机遇’理念,既要积极抢位发展,又要善于错位发展,推动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由‘硬联通’到‘深融合’。”市委书记常书铭对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的理解站位高远、定位准确。正是基于事在人为的勇气和担当,市委、市政府围绕“需要什么、突破什么、推动什么”,突出项目、创新、平台和服务,深化产业、交通、科技等全方位对接,着力搭建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新平台”,一体化发展道路更加宽广、步伐更加坚定。2023年,两市联合印发了《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实体化推进工作机制》,明确了高层年对接机制、常态化季协调机制、定期月调度机制、机制督办落实机制等4项工作机制,各领域的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两市各部门在明确的制度化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各个事项落实见效。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星高度重视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多次调研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情况,协调推进有关工作。他指出,要把晋中发展放置于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和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中谋划,增强全局意识,完善顶层设计,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今年以来,晋中市各级各部门大力实施“156”战略举措,将高质量推动山西中部城市群建设,特别是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作为打好“城市牌”的关键举措和重要抓手,不断实施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太原市以及中部城市群其他城市合作力度,着力构建产业协同合作、资源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今年2月,太原晋中两市召开了太原晋中“六个一体化”对接座谈会,明确了今年的重点工作任务。6月,两市联合印发了《太原晋中一体化发展2024年行动方案》,明确了涵盖规划衔接、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治理、公共服务、要素配置等六个方面20个年度推进事项,推动了两市由“通”向“融”深度转变。
在产业布局方面,寿阳县将平头融合发展区打造成山西中部城市群重要节点,完成了市政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和交通专项规划的编制,为进一步打造“飞地经济”提供了基础。目前,寿阳县依托交通产业园,持续与太原市就更多“飞地”项目落地开展对接,推动“飞地经济”成势见效。
在文旅合作方面,两市持续深化文旅品牌建设,共同策划推出6大主题12条旅游线路,不断扩大晋中文旅品牌影响力。特别是晋中市全力推进“怡然见晋中”城市文旅形象,推出“跟着悟空游晋中”3条主题线路,吸引了大量周边游客,有效带动全市经济发展。
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随着龙城大街贯通、滨河东路南延、魏榆路改造竣工通车,太原晋中两市已形成15分钟交通圈。今年以来,晋中市着眼打通“断头路”、畅通“瓶颈路”,着力推进龙盛街、机场东路连通农谷大道工程,预计年底完工。青银二广高速公路太原联络线工程加快推进,太原至太谷921路跨城公交开通运行,两市跨城公交线路已达10条。
在生态治理方面,持续强化与太原市联动协同力度,常态化开展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治,开展大气污染管控攻坚行动和夏季臭氧污染防治工作,太榆退水渠(晋中)雨污水调蓄池建设工程全部完成,可实现10万立方米的雨污水调蓄能力,有效缓解汛期雨污水溢流现象,全力确保太榆退东贾断面水质达标。
在公共服务方面,省内异地就医结算范围进一步扩大,开通跨省异地就医定点医药机构4191家,占全部定点医药机构的98%,基本做到了“应开尽开”。两市成立医疗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质量控制专家组,明确了12所医疗机构对部分检查项目实施试点互认,极大地方便了两市人民就医问诊。
唱好“融入之歌”弹好“协作之调”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重中之重是用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山西中部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机遇和政策机遇,主动唱好“融入之歌”、弹好“协作之调”、做好“发展之功”。这就要求全市上下都要破除传统的“晋中地域思维”,拓宽视野,提升格局,冲破“地级市思维”来看未来、谋发展,形成全市域北融城市群、东接京津冀的区域发展格局。
市委书记常书铭指出,比较优势就是竞争优势,可以转化为发展胜势。晋中始终从实际出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从全局谋划一域,找准自身定位和坐标,找到发力赛道,以城市优势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眼界决定高度,心胸决定格局。市委、市政府以跳出晋中甚至是山西、全国的区域范围限制,来思考和规划自身的发展,努力在区域发展中率先突破。
今年1月,经省政府同意、省自然资源厅印发《山西中部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晋中市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寿阳6县(区、市)列入“一核两区四轴多组团”开发格局。
近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在牵头起草《山西省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方案(2025-2029年)》。晋中市将按照这一方案,健全跨市跨省合作发展机制,加快榆次区、太谷区与太原共建城市核,推动榆社县打造城市核后花园,支持寿阳县打造山西中部城市群的重要节点,支持祁县、平遥县、介休市、灵石县主动加快融入太原都市圈,支持昔阳县、左权县、和顺县打开东大门,形成全市域北融城市群、东接京津冀的区域发展格局。
同时,晋中市将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积极与省有关部门开展沟通对接,持续扩大晋中市在省级战略部署层面的比重,从更高层面谋划发展蓝图,更好地助力晋中市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协同方面要进一步寻求合作机遇。农业领域,充分发挥晋中市作为省城农副产品主要供应基地的优势,在农业“特”“优”上下功夫,切实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以更多优质的农副产品抢占市场。工业领域,与太原市进一步商讨共同编制产业发展规划事宜,围绕各自重点产业,发挥比较优势,避免同质竞争,共同完成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推进两市产业实现由链到群发展,形成规模效应、集群效应。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晋中市甲醇汽车产业集群的优势,不断加强与太原市相关产业链企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服务业领域,进一步放大奥莱效应,打造一批网红景点和消费爆点,着力推进“内需扩容”和“消费扩容”,吸引更多消费。探索太原晋中一体化文旅融合新模式,推出更多组合方式、更多旅游线路的太晋一体化文旅卡,抢占更多旅游市场。
全面加强“飞地经济”样板区打造。在寿阳县与太原市迎泽区、中北新区等地探索发展“飞地经济”模式初见成效的基础上,持续加大合作力度,依托现有的土地储备和产业结构优势,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采取太原总部+晋中生产制造、太原研发+晋中转化等模式,全面打造全省“飞地经济”协同发展样板区。
加快构建更加便捷的交通圈。在做好当前道路互通互联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建设更多高效便捷的交通路网,极大地缩短地区间的时空距离,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合作。依托大学城优势,持续加强“晋创谷·晋中”与“晋创谷·太原”合作力度,特别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建立更多的联合研发中心,共同投入研发资源,打破技术壁垒,形成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集群。
打造更多优质的城市名片。打造“宜居城市”名片,持续巩固在异地就医、户籍迁移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大力度推动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务服务领域的一体化发展力度,继续打造一批联盟校、医联体,多角度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宜业城市”名片,出台更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大学生就业政策等,对晋中市急需的高端人才、医疗人才、优秀毕业生等在落户、购房等多方面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和政策倾斜。打造“宜游城市”名片,依托晋中市丰富的文旅资源,创新推出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场景,做优晋商文化、红色文化和民俗文化,引领带动“文旅+”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建设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晋中日报 记者王文安 摄影张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