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家庄园的稀世珍品:嵌筑于廊壁的杜大统书法刻石_黄河新闻网
 您所在的位置: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  晋中>县市动态>
常家庄园的稀世珍品:嵌筑于廊壁的杜大统书法刻石
2022-07-08 16:29:41    来源:

杜大统,字惟九,号枕岗道人,他一生无意仕途功名,把全部的精力都倾注于金石碑学和书法上,不仅日日临摹、创作书写,还亲自操刀刻石,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即便80岁后,依然终日挥洒书写、操刀募刻,身心完全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杜大统的书法,不仅突破了当时在书界占主导地位的“馆阁体”束缚,而且在师法魏碑上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与同时代的著名篆刻家、书法家邓石如齐名,邓石如在书法史上被书界公推为开碑学先河的代表人物,由此可见,杜大统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具有开拓意义的人物,也是清代中晚期颇有影响的著名书法家之一。

杜大统留下的作品并不多,榆次车辋村的常立芳在光绪年间曾从阳邑村购买了杜大统匾额刻石127方和《兰亭》三种(楷书颜体、楷书柳体、行书魏体),嵌筑于常家大院书房院东游廊壁,命名为《石云轩法帖》。其中《兰亭序》魏碑刻石共二十八方,每方30×36厘米,书12字,共计332字,全篇楷中带行,行中藏楷,意态奇逸,体势浑一,功力深邃,气势磅礴。常立芳曾感叹:“先生之临兰亭,遗貌取神,诚绝技也。”现在到常家大院参观,依然可以在碑廊里看到这些精品。

阳邑,距今太谷县城东十五公里,为春秋晋大夫阳处父所分之邑,汉旧县,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县治由阳邑迁白塔村,城废微存。(《永乐大典·太原府志》1403年)。之后,“一修于明景泰之元年,再修于正德、嘉靖、隆庆、万历之间……旋毁旋葺,虽云增陴益,稽规制建宏……(《太谷县志》乾隆六十年[1795年]本)。”

阳邑村牌楼

太谷以前的县城在阳邑,春秋的时候属于晋国。当时,晋国有一个大夫叫阳处父,因为军功,晋文公就把太谷赐给阳处父作他的食邑,太谷始有阳邑之称。直到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县城才从阳邑西迁至白塔村,民间有“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之说,也就是现在的太谷城,县名也由以前的阳邑改为了太谷。那么,作为阳邑最初的主人,阳处父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阳处父是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他在史籍里的信息不算太多,但他无疑是晋国非常重要的军事人物、政治人物,晋国很多重要的事件,都与他密不可分。

阳处父应该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很有才学,他先是追随狐偃,希望得到推荐而获晋文公重用,结果白干了三年。于是他又转投到赵衰门下,这次很快就得到了晋文公的重用,而且成为晋文公太子的老师。晋文公去世后,阳处父就以太傅的身份辅佐晋襄公,可以说是位尊权重,天下知名了。

走在阳邑的大街小巷,到处是深宅大院,而气势之宏当属杜家宅院了。杜家先祖,以卖烧土为生,后发迹,陆续连片盖成大小院落20余处,楼房约500多间,翰林府、大夫第、进士第、杜大统院、杜家花园等是杜大统家族在道光年间的连片建筑群,总面积约有百余亩。

据记载,仅杜大经的府第———大夫第,就有东中西三院并排,整体建筑墙壁厚,围墙高,院子深,特大号方口门,6寸厚门板,古钉四排,像城门一样结实,坐北朝南,为五间二层闷楼。

杜家花园———依倚地势而建园,随地势不同标高而置院落,得景随形。随阶级台地而起落,各院自成格局,院院虽不相同,但有廊轩洞窗可窥视邻院景致,且因地势高低起伏,布局开合敞闭,使游园者有“庭院深深深几许”之感。在花园内,小亭峭壁,飞瀑泉流,松、柏、竹、柳、桑、枣、杏、荷花、牡丹、芍药等树木花卉,与“怡情轩”“四明亭”“莲花池”“石拱桥”“石刻”等,共同绘就了别墅园风情。门、楼、厅均有大赤金匾和对牌若干,挂在北院垂花门楼正中的“居安资深”牌匾,恐怕是主人永远的追随。到处可以看到杜氏家族留下的辉煌。

有谚语说“阳邑肚(杜)大”,指的就是阳邑杜姓繁盛的事实。

杜大统的族弟是杜大经,人称“外三百万”。杜大经是一位地道的儒商、传统的乡绅,道光三年(1823)冬,阳邑村合议要重修净信寺,并改建南戏楼,杜大经一家慷慨出资3600两白银,情愿独修戏楼。两年后,戏楼改建完工,规模宏广,辉煌灿烂。杜大经后又出资1000两白银为净信寺佛像重塑了金妆。

净信寺位于阳邑村南,始建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4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比起建村史2700多年还是短了些。净信寺最为人称道的是寺庙最南端一座建筑在1.8米高台上的古戏台,它可以称得上精美绝伦,整座戏台以孔雀蓝玻璃覆顶,雕梁画栋,雍容华丽,两侧牌楼似的八字影壁是多层级繁密的木质斗拱,纤细灵巧,虽历经风雨,但仍保存完好,屋顶正中高悬“神听和平”匾额,这几个字是用生铜铸造的,斑驳之中依旧透出古色古香的神韵。1990年,“神听和平”匾额入选“中华名匾”,成为太谷一宝,匾额的书写者是阳邑杜氏的书法家杜大统,净信寺鼓楼、钟楼上的“发鲸”“栖鹭”匾额,均出自杜大统之手。杜大统还为净信寺书写了许多筒联、匾额,只不过经过近200年的岁月洗礼,大部分已遗失或损毁,如今能保留这三块匾额,也属万幸。

净信寺能保留至今,还有两段故事。1964年的秋天,为贯彻“以粮为纲,农林牧副全面发展”的方针,村里决定兴办农产品加工坊,为了节省开支,村干部决定推倒佛像,把净信寺改建成加工坊,不曾想,就在准备推倒佛像的当天早上,负责此事的村干部8岁的独子却不知为什么突然掉到井里,溺水而死。这一怪异事件发生后,村里人再也不敢提改建加工坊的事了,净信寺算躲过了一劫。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大兴“破四旧,立四新”。城内的红卫兵造反派几百人手拿铁锤,越墙入寺,爬在殿顶,准备捣毁神像、殿门,遭到阳邑村民的极力阻拦。双方僵持不下时,有一个村干部急中生智,指着挂在寺庙西门上的太谷县文物保护标志牌说,“你们要拆,先要请示县政府,如果没有政府的通知不准乱动”,这才震慑住了这些造反派,净信寺冥冥中又躲过了一劫。

现在,净信寺已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杜润生就是当代杜氏家族最杰出的代表,他的旧居坐落在阳邑村的西北角,是一处北方典型的四合院,老宅大门门额写有“惠迪吉”三个大字,出自《尚书》,寓意为“顺着天道而行的就是吉祥”,现在经过扩建的杜润生旧居,主要通过陈列展览来展示杜润生的成长史、耕读传家的家风以及历史性的贡献。

文化的辐射是无形的,是源远流长的,是润物细无声的,那些留在大门上的哲理名言匾额以及院门前治家格言影壁、石刻,比比皆是,家乡一直浸染在文化氤氲的氛围里。(来源:太谷报 作者:史忠华 原正东)

[编辑:晋中频道编辑]

手机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jz.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