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展是“软实力”,发展文化是“硬任务”。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与融合,离不开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依托即将举办的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这个平台, 晋中市将大力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对接、交流合作,更好地培育新兴业态,充分展示创意之美,做精做强本土文化产业品牌,让更多文创产品走出晋中、走向全国、走出国门。”晋中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化是一个地方发展的精髓和软实力所在。晋中市在近年来的实践中,积极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市场竞争主体,完善文化产业体系,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和特色文化品牌,文化新业态比重持续上升,文化产业发展生机勃发,持续推动了文化繁荣。广大群众通过文化消费与文化熏陶,传承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晋商故里历史文脉生生不息。
创新求变,有效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晋中市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推动市直主要媒体建立报、台、网、端、号“五位一体”的融媒体格局,晋中广播电视台完成了3年投资5000万元建设项目,中央厨房“中和云”投入试运行。落实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资金9000余万元支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已实现“一地一端”。全面拓展文化传媒产业链条,市级媒体融合稳步推进成为晋中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文艺创作数量和质量持续提升。组织创作新编晋剧《打虎记》《向天而歌》《石拐灯火》、歌舞剧《左权家书》《大爱人间》、秧歌剧《归来》、电影《汾河流水》《好人常慧珍》、电视剧《诚忠堂》《天地民心》等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精品力作。歌舞剧《太行奶娘》成为国家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推荐剧目,电影《警界无声》《血色西峪》《好人常慧珍》在央视6套播出,电视剧《诚忠堂》在央视8套播出。动画电影《终极大冒险》荣获“五个一工程”特别奖;今年郑芳芳凭借精湛的唱功、高超的技艺,演绎了《望海楼台》,摘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填补了我省多年来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空白。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综合提升。先后投入71亿元用于文化事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和晋中大剧院高标准建成并投入使用。11个县级“两馆”均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榆次、介休、灵石等7个县(区、市)建成了高标准文化综合体,118个乡镇(街道)全部建成标准综合文化站;2196个行政村(社区)全部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配套建有文体活动广场。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全市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新气象。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人心。深入开展全市群众文化活动,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的长效机制。持续打造“中国晋中社火节”“全民文化活动季”“十台大戏闹新春”“送文化下基层”“送戏下乡”等一批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免费送戏下乡”、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全民阅读活动季等惠民文化活动,各类演出进农村、进校园、进军营、进社区、进景区,覆盖面广,年均惠及群众超百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精品主题活动宣传效应明显。策划开展了“爱上晋中”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塑造和推介晋中对外形象。深入挖掘晋中厚重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组织编撰《晋中历史文化丛书》和策划全国首档晋商主题大型文化访谈节目《晋商那些事儿》等,讲好晋中故事。
晋中市是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作为资源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市,晋中市近年来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抓好传承与保护工作,同时,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非遗保护利用新路径,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将非遗项目体验编入旅游线路,开展非遗体验研学,利用旅游市场激活非遗,传播非遗文化。以非遗为牵引的节庆旅游品牌已经打响,在左权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景区,左权民歌、小花戏等形式多样的展演让景区更具亲和力,而和顺牛郎织女的传说每年夏天吸引大批游客来到这里。
在传统音乐与戏剧方面,对主题题材、歌词、曲调进行创新性重组、提炼、重编或直接选取现代音乐乐曲,运用传统音乐表现技艺演奏或演唱出来。晋中民间音乐艺人在丧葬婚庆服务中,不仅表演晋中传统八音会、晋剧经典唱段,还用二胡、唢呐演奏大量流行音乐。而晋剧、祁太秧歌等传统戏剧团体则新编剧本,推出新剧情、唱词,用传统唱腔进行表演。
鼓励创意创新,推进非遗传承走产业化发展之路。近年来,晋中市围绕非遗项目创意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工作,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从业人员进行了多次以“非遗保护与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培训,使得非遗传承人的创意创新意识得到大幅提升,晋中市许多非遗老字号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文化传承中塑造富有魅力的人文城市,使文化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晋中日报 记者 张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