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介休张壁古堡——行走千米 穿越千年_黄河新闻网
 您所在的位置: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  晋中>县市动态>
探秘介休张壁古堡——行走千米 穿越千年
2023-11-17 10:00:00    来源: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沿着青石路缓缓走进古堡

“伟大是一种隐隐然的气象,从每一扇旧窗溢出,从每一块古砖溢出,从每一道雕刻溢出,从每一束老藤溢出。”著名作家余秋雨曾这样评价古罗马,而张壁古堡的伟大在于它就像一本厚重的史书,重葩累藻。

张壁古堡位于介休市城东南10公里处,它背靠绵山,充满黄土高原质朴雄浑的色调,古堡东西长374米,南北宽244米,呈长方形,四周由近10米高的夯土墙环绕着,历经风雨侵蚀,矗立在黄土高原上的堡墙,沧桑斑驳,仿佛一副破旧而坚实的铠甲,忠实地守卫着张壁村。“张”意为开展准备,而“壁”在中国古语中,是军事堡垒的意思。它的名字也很直观地阐述了这是一座具有军事性质的基地,而它的功能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

远离城市的喧嚣,踏上一条山路,与美好的风景简单邂逅,来到张壁古堡。乍看上去张壁似乎只是中国北方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寨,然而就在这黄土堡墙环绕下,竟然有三重军事防御作战体系。

地道内设施完备

第一道是古堡最外围的瓮城,张壁古堡南北各有两座堡门,北堡门砖砌,南堡门石砌,瓮城就建在北堡门外,是为了提升整座古堡的军事防御力而建,这是张壁古堡最外围的第一道防御体系。

第二道防御体系则巧妙地设置在堡内生活区中,让我们仔细辨析这些不易察觉的防御设施。张壁古堡的主干道是一条由朱红色沙石铺制而成的道路,它连接着两座堡门,将古堡齐整地分割为东西两个部分。走在街上,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临街一侧的墙壁远比其他处高大许多,而且古堡内每一个临街的建筑,没有一座是把大门开设在主街上的,只有几条小巷在丁字巷口处设有出口。

古堡建筑巧夺天工

原来,这正是张壁古堡第二道军事防御工事的巧妙设计,一旦敌军来袭,如果突破了第一道防御工事进入堡内,只能迂回在主干道上,这时,只要关闭巷门,街道两旁的每一个建筑,就成为一个个独立的堡中之堡,既可各自为战,又能相互呼应,还可居高临下,对敌人进行合围之势,达到瓮中捉鳖的效果。“兵者,诡道也。”而就是这样堪称典范的地面防御工事下,却还隐着一道不为人知的防御军事体系——地道。

走在古堡内, 似乎无法察觉到地下竟然还暗藏着一套四通八达规模宏大的地道,入口也极其隐蔽,安置在民房之中。土质的结构,弯曲而且迷离,地道分为上中下三层,高层仅距地表1米左右,而最底层却已达到20米之深,形状大体为半圆形。地道设施很完备,有将军窑、士兵窑以及战俘窑,更有马厩牲畜休息的地方,还设置了存粮洞、伏击窑、窥探孔和陷阱水井等这些军需必备的条件。

地道全长约为3000米,可供行走的仅仅只有1300米,地道洞壁上每隔一段有一小坑,距离不等,是放置油灯的地方,高层是喂养牲畜的土槽;中层洞壁下方每隔一段有一可容二三人栖身的土洞,是地道的哨位;底层有宽2至3米、长4至5米的深洞,是存粮的洞穴。洞口设于井壁,既方便于通风给水,又有利于防御,电影地道战中游击队员游走于地上地下,来无影去无踪,其中的关键就是这种隐蔽的地道口的巧妙设置。

据历史学家调查考证,张壁的地道距今已有1380余年历史,走在其中,好像进入了一个遥远和陌生的迷宫之中,尘封的历史虽然遥远,但却依旧能感受到那战乱时期的如火如荼,兵临城下的快感,颇有“狼烟散尽雄魂在,金戈铁马似归来”的意味。

张壁古堡留存下来的古代建筑颇多,金碧辉煌,巧夺天工,大体都是明清遗物。此外,堡内还保留着真武庙、三大士殿、吕祖阁、二郎庙、关帝庙、兴隆寺、可汗王祠等古代建筑。更有一株根深叶茂的槐抱柳,相传植于宋代,据传,槐树初植时有七棵,后经古代战乱,仅一棵幸存。到了唐朝时,有一个刘姓木匠看到古槐孤苦伶仃,便在槐树干凿了一个小洞,将一棵柳苗插入,使其与槐树为伴。没想到,柳苗在槐树的呵护下,长成与其比肩的参天大树,成为张壁古堡内的又一奇观,也为张壁古堡增添了新的生机。

槐抱柳,位于兴隆寺山门前。槐树虬枝龙蟠,向三面延长,柳树挺拔直立,参入云天,极富有构图之美感。南来北往的人在这里逗留歇脚,参神礼佛,而槐树所在的寺门前,自然成了村里最繁华、最热闹的所在。那时候,商队的驼铃声、商贩的叫卖声、打铁的“丁当”声、庙里的诵经声、红白喜事的器乐声,共鸣成一曲和谐的乡村乐章。

在古堡缓慢走过,历史在眼前一幕幕浮现。张壁古堡所带给世人的,不单单是视觉上的冲击,对于每一个来过这里的人,都是深刻的,古人的文化和智慧犹如教科书一般展示在世人面前,这样生动的文化之旅是不可错过的精神文化大餐,行走1300米,穿越1600年。(秦华得)

[编辑:李秀青]

手机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jz.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