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县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关于党管人才的各项规定,紧紧围绕县域发展需求,统筹抓好人才“引用留”各项工作,让人才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强政策引才。出台并落实《灵石县建设人才强县若干举措(试行)》《灵石县人民医院人才引进八项措施(试行)》等规定,编制《高校校友信息台账》,发布《致灵石籍在外人才的一封信》,举办“学子归巢”活动,重点以“医教”等民生领域为重点,落实“30万安家补、10万购车补、10万生活补”的真金白银待遇,吸引贤才来灵石发展。用心专职引,以“灵石籍”人才为重点,吸引安置体制内回流人员60名,公开公正招聘教师220名、基层干部499名。抢抓应届毕业生求职的黄金“窗口期”,走进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医学院、长治医学院等周边县市对接引才,2022年以来共引进医生65人,其中研究生9人。根据需要每月定期发布岗位,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点对点引才,增强了实效性,有效填补了多项医疗专业技术空白。按需柔性引,用足太原晋中一体化优势,共享人才信息,按需引进“星期天工程师”“双聘专家”“候鸟人才”,柔性引进人才80余名,“随机性服务”专家10名,为“腐植酸专业镇建设”、文旅产业发展起到良好助推作用。内挖精准育,聚焦乡村振兴需求,紧扣灵石酸枣仁、灵石核桃、灵石中药材等品牌,开展核桃管护、新型职业农民等专项培训5000余人。此外,利用大学生暑期实践、“春风行动”等活动,提前开启抢才计划。截至目前,大学生在灵石实习人数900余人,招聘人员2000余名,精选拔尖师生30余人赴北大、清华等高校参观学习,为人才落地开花种下了潜在的种子。
搭平台用才。启动并运行县校合作人才“直通车”,用好高校智囊优势,直面企业发展需求,精准把脉问诊,把良药用到“病症”点。立足资源优势,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合作,建立“先进采矿研究院”“先进采矿研究院博士工作站”“矿井水害防治研究中心”,与安徽理工大学建立“煤矿火灾防治研究院”,以及与太原理工、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试点成功了“智慧矿井”“充填式开采”等先进技术探索,为资源安全高效开采蹚出了好路。直面农业短板,以矿山治理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为带动,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共建产学研市场化科技服务体系,协同打造电子商务平台、设施农业、美早樱桃、优质牧草、高标准农田、养殖等农业产业。成功注册“温室内植物农药喷洒装置,无机、有机双功能水肥一体化灌溉装置,温室智能采摘运输车,温室空气杀菌换气装置,椰糠条打孔装置”等5项实用新型专利。与山西中医学院合作,规模化种植酸枣,注册“灵石酸枣仁”品牌,打造经济发展绿色引擎。拓展产业转型,与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晋商文化实践教育基地”,深挖文化内涵、外延文旅服务,绿色旅游走上新台阶。与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合作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科研平台延伸基地”,助力腐植酸专业镇建设。回应民生需求,与山西医科大学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与北京名医专家团长期战略合作,建立定点诊疗医院,专家教授定期坐诊,做好“家门口医疗”,让群众看病少跑路、不跑路,目前完成三四级手术比例达70.89%,同比增长44.36%。
重服务留才。强化资金支持,县财政每年拨付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引进、奖励等。落实安家费和生活补贴,对引进的全日制博士生、“双一流”建设学科的硕士生等一次性奖励最高50万元的安家费,并每月给予对应生活补贴。设立最高100万元的高层次人才奖励金,以看得见的“真金白银”,积蓄人才动能。加强平台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设立编制周转池,保障人才高效落地。做强人才载体平台,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给予最高50万元补贴,目前拥有市级教育工作室4个。健全县委政府直接掌握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畅通人才“参政议政”渠道,为经济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发挥网络、电视等媒介作用,正能量宣传优秀人才典型事例和先进经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提供优质服务,鼓励创业创新,对企业登记、税收、土地、贷款等提供“保姆式、跟踪式”服务;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随迁配偶可在全县对口部门协调安置工作或优先推荐就业,随迁子女可在县内自由选择中小学校就读。建立人才健康档案,享受医疗保健和每年1次健康体检。设立专职服务外籍人才窗口,开通绿色通道,最大限度的为外籍人才引进提供便利。(梁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