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中讯 近日,寿阳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成功完成首例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PTCD),标志着集团人民医院在介入超声治疗领域实现重要技术突破。此次手术由集团人民医院普外二科与超声医学科团队协作完成,为一名复杂肿瘤合并梗阻性黄疸的高龄患者开辟了生命通道。
患者76岁,胃癌术后8月余,因皮肤黄染伴腹痛加重入院。患者基础疾病复杂,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及腹腔积液,术后病理提示胃癌已侵犯胰腺并伴淋巴结转移。近一周黄疸进行性加重,超声检查显示肝内外胆管显著扩张,胆囊内胆汁淤积,诊断为梗阻性黄疸。由于患者全身状况差、肿瘤广泛浸润,传统外科手术风险极高,经多学科会诊评估后,决定采用超声引导下PTCD术缓解胆道梗阻。
术中,普外二科与超声科团队密切配合,通过超声实时定位,精准选择肝左叶S3段胆管作为穿刺路径。在局部麻醉下,以18G穿刺针经皮刺入目标胆管,见深黄色胆汁溢出后,顺利置入导丝并沿其引入引流管。全程操作仅耗时30分钟,术后胆汁引流通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腹痛及黄疸症状显著缓解。此次手术不仅避免了开腹创伤,更通过微创手段为后续抗肿瘤治疗争取了宝贵时间。
PTCD技术依托超声动态成像优势,能够清晰显示胆管走行与周围血管分布,实现“毫米级”精准穿刺。相较于传统手术,该技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尤其适用于高龄、危重或无法耐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本例手术的成功开展,既充分展现了集团人民医院在复杂病例综合诊疗中的技术积累,也凸显出多学科协作机制的优势与名医专家团队帮扶支持的重要作用。
目前,患者引流管固定良好,每日胆汁引流量稳定,精神及营养状况逐步改善。此次PTCD技术的成功落地,不仅为县域内胆道梗阻患者打通了一条“生命引流线”,更以微创介入的精准模式,重新定义了复杂病例的救治路径。随着该技术的常态化开展,集团人民医院介入超声团队正加速推进技术标准化流程建设,联合肿瘤、普外等多学科搭建“梗阻性黄疸诊疗快速通道”,将优质医疗资源转化为县域患者触手可及的治疗方案。这例手术的意义已超越技术本身,它用创新技术破解危重症困局,见证着县域医疗从“被动转诊”向“主动破局”的每一步跨越。(赵晓平 张有生 张艳红)
什么是PTCD
PTCD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的简称,是在超声或X线引导下,经皮穿刺肝脏并将引流管置入胆道,使胆汁引流至体外或十二指肠内的治疗技术。简单来说,它就像给堵塞的胆管开辟了一条新的“通路”,让淤积的胆汁得以重新流动,从而降低胆管内压力,减轻黄疸,保护肝功能。
PTCD的优点
操作简便创伤小:相比传统开腹手术,PTCD无需做大切口,对患者身体损伤小,术后恢复快。
快速缓解症状:能迅速解除胆道梗阻,使胆汁恢复正常引流,有效降低黄疸,改善患者肝功能,短时间内改善患者身体状况。
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即便像案例中患者这种失去根治手术机会的情况,PTCD也能改善身体状况,为后续的放化疗等姑息治疗创造条件,延长患者生命。对于其他有手术机会的患者,能提高后续治疗的安全性和效果。
局麻下进行:手术在局部麻醉下即可完成,避免了全身麻醉带来的风险,对身体状况差、无法耐受全麻的患者更友好。
PTCD的手术方式
手术时,患者取仰卧位,这是最利于医生操作的体位。在超声引导下,医生仔细确定穿刺点和穿刺路径,这一步对手术成败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确定位置后,进行局部麻醉,减轻患者术中痛苦。随后,使用穿刺针经皮穿刺进入肝脏,再精准穿刺进入扩张的胆管。成功穿刺胆管后,引入导丝,沿导丝将引流管置入胆管合适位置,最后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胆汁能顺利引出,手术完成。
PTCD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晚期恶性肿瘤:像案例中的患者,因癌症术后转移无法再进行手术切除,胆管受肿瘤压迫梗阻,PTCD能快速缓解黄疸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此外,胆管癌、胰头癌等恶性肿瘤引发的胆道梗阻,在失去手术机会时,PTCD是重要的姑息治疗手段。
良性疾病梗阻:对于胆管结石、胆管炎性狭窄等良性疾病,如果无法通过常规手术切除或内镜治疗,PTCD也能有效解决胆汁引流问题 。
术前减黄:一些原本计划手术治疗的患者,若术前黄疸严重,通过PTCD进行减黄,可以改善肝功能,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禁忌症
凝血功能障碍:凝血功能严重障碍且无法纠正的患者,穿刺时容易引发大量出血,风险极大。
大量腹水:腹水会干扰穿刺的准确性与安全性,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复杂胆管狭窄:肝内胆管广泛狭窄,穿刺引流困难,难以达到有效引流胆汁的目的。
胆管完全闭塞:肝外胆管完全闭塞,且无法通过穿刺建立引流通道的患者,PTCD无法实施。
身体极度虚弱:患者一般情况极差,无法耐受手术,也不适合进行PT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