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中讯 近日,榆社县惠民社区被评为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
近年来,榆社县惠民社区围绕全面推进“扫黄打非”工作,坚持一体两翼、“四化”引领、“六合”融入,统筹推进正面宣传与市场监管,完善共建共治机制,扫除有害信息和文化垃圾,坚决不给“黄”“非”留下任何生存空间,让搬迁群众共享文化改革发展成果,营造了平稳有序、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环境。
坚持一体两翼,明确“扫黄打非”在搬迁新区的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树立健康精神文化方向。
坚持以“强化‘扫黄打非’工作、创建文明和谐社区”工作重心为主体,以举报和发现“扫黄打非”线索问题、解决和处理“扫黄打非”线索问题两项内容为辅助,出台行动方案,与各支部、各楼栋签订“扫黄打非”责任书“军令状”,建立社区“扫黄打非”“六亮”制度、六项机制,完善五支巡查队伍,建立流动红旗制度,公布举报电话和举报箱,建立与上级执法部门、市场部门的沟通协调“联络、联席、联动”“三联”制度,定期对社区及县城周边印刷企业、书店、歌厅、网吧、影院和游商摊贩开展执法检查,逐步引导搬迁群众建立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文化生活方式。
坚持“四化”引领,扩大“扫黄打非”工作在居民中的影响力,净化社区社会文化环境。
坚持阵地建设标准化。依托惠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扫黄打非”信息点,打造电影院、图书室、会议室等“一所一院六室”八个功能室,建立社区“扫黄打非”工作站点相关工作制度和工作台账,做到档案齐全、有迹可查。
坚持专项行动常态化。在社区周边文化用品店、快递物流单位张贴“温馨提示”,签订规范经营承诺书;开展“护苗”“秋风”等进社区专项行动,在东汇小学设立“护苗”工作站,每月开展“八个一”活动,让学生认清非法盗版危害,远离不良读物和非法网吧;积极配合县扫办、文化执法、公安等部门严厉打击非法盗版出版和黄赌毒活动,构建社区、学校、企业、经营单位“扫黄打非”良性循环体。
坚持宣传普及大众化。开展“递进式”宣传。在办公场所、广场设立“一廊带一广场一单元”主题宣传栏,在楼栋每个单元设立“正气”宣传画、文化墙,在社区电子屏刊播“护苗”公益广告。开展“点单式”宣讲。设立社区“正道传承”大讲堂,定期协调优秀讲师进行授课,通过“点讲师、点内容、点时间、点地点”的方式听课。开展“沉浸式”学习。制作发放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生活的手机支架、拉画笔、小扇子等文创产品和宣传资料,确保“扫黄打非”知识人尽皆知。开展“交互式”培训。协调剪纸、刺绣、书法、绘画、诗词专业人士进行作品创作和培训,编印社区“扫黄打非”漫画、手抄报等小册子,用文艺作品的形式扩大“扫黄打非”在群众中的认可度和影响力。
坚持政策引导激励化。为激发群众参与“扫黄打非”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区采取物质奖励+精神激励的办法,建立“扫黄打非”宣传资料架,供社区群众观看学习;建立“扫黄打非”积分制,将社区全体居民日常参与“扫黄打非”情况记入“扫黄打非”积分;建立“扫黄打非”日用品小超市,年底按照积分为群众兑换价值不等的生活日用品。
坚持“六合”融入,促进“扫黄打非+”六张文化名片更好服务群众需求,打通“扫黄打非”工作最后一公里。
与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结合,融入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文明社区”名片。完善社区居民公约、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理事会、禁赌禁毒会“一约四会”制度,评比挂牌24户十星级文明户,制定“惠民社区扫黄打非公约”,组成31人的社区“扫黄打非”志愿服务队等9支志愿队伍,定期为居民讲解“扫黄打非”知识。
与网格化管理结合,融入政法综治建设,打造“平安社区”名片。将“扫黄打非”工作列入平安社区综治工作考核任务,严格落实网格长、楼栋长、物业管理员、基层信息员、社区保洁员、农村老党员、义务保洁员“两长五员”网格化管理模式,形成“网中有格、格中有人、人定其职、人负其责”的综合治理局面,让“扫黄打非”渗透到每一个社区管理“细胞”。
与公共文化服务结合,融入社区文化体系建设,打造“文化社区”名片。设立社区电影院,在电影放映前播出“扫黄打非”宣传片、宣传标语;设立社区图书室,打造绿色阅读“净心”书桌,倡导绿色阅读、健康上网;设立社区大讲堂,将“扫黄打非”宣传与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紧密结合,组织优秀教师授课;设立社区文化活动室,对社区书法、诗词、绘画爱好者进行文艺培训,展示文艺作品;设立社区文艺表演室,定期组织社区“扫黄打非”文艺队进行快板、戏曲等文艺表演。
与学习强国平台结合,融入居民素质提升工程,打造“学习社区”名片。发挥学习强国平台作用,发动有条件的居民全部下载学习强国,积极学习,增加积分,建立学习强国积分兑换制度,促进社区居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与孝善养老平台结合,融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局,打造“孝善社区”名片。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结合全县孝善养老工作,惠民社区在开展孝善养老兑换爱心积分基础上,可再凭爱心积分兑换“扫黄打非”积分,着力打造“孝善社区”名片。
与非遗传承结合,融入榆社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非遗社区”名片。与省级非遗榆社霸王鞭相结合,组织社区人员编排具有地方特色的“扫黄打非”霸王鞭节目。与市级非遗晋绣相结合,进行“扫黄打非”作品创作,每周定期培训社区文艺爱好者。与县级非遗剪纸相结合,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地特色让“扫黄打非”贴近群众,走进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