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阳县大寨镇北亩村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新模式_黄河新闻网
 您所在的位置: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  晋中>县市动态>
昔阳县大寨镇北亩村打造村级集体经济壮大新模式
2022-05-17 17:11:23    来源: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引企入村活源水 产业带动富乡村

黄河新闻网晋中讯 昔阳县大寨镇北亩村在县委“两保三带四规范”的农村党建新机制的带动下,进一步激活农村基层组织“源头活水”,通过四项程序规范,坚持“抓党建、壮产业、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创新“种+养+加”发展模式,破解产业发展难题。依托乡贤人才资源与闲置集体资产,创新“种+养+加”的新发展道路。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三治融合”不断深化,保障百姓生活质量稳步提升。

近年来,北亩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盘活土地资源,持续创新农业发展道路。北亩村先后获得“先进基层党组织”、“红旗党支部”荣誉称号。

昔阳县大寨镇北亩村贤亮砖厂以实心粘土砖生产为主,根据国家推广新型墙材,逐步“禁实”和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尝试进行转型发展。同时,随着村内劳动力的流失,撂荒地逐年增加。十八大以来,北亩村在县委“两保三带四规范”的农村党建新机制的带动下,进一步激活农村基层组织“源头活水”,通过“两委会提议、支部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策、村委会组织实施”四项程序规范,凝聚了党心民心,融洽了两委关系,坚持“抓党建、壮产业、促发展”的发展思路,创新“种+养+加”发展模式,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中做出了突出成绩,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资产“强”管理,外租外包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北亩村村域面积大,荒山荒坡较多,存在资源闲置问题。2013年,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开展资产清理核实工作盘点有效资产,对村内部分闲置资产,通过合作、租赁、承包等方式进行流转,有效增加集体经济的收益。一是盘活原有集体资产。北亩村内实心粘土砖生产厂已闲置多年,经过多方考察论证、会议研究,北亩村决定采用“能人带头+村民集资入股”的形式,投资1100万元将原实心粘土砖生产场地进行改造,成立昔阳县千林建材厂,推广新型墙材,年产达到6000万块煤矸石烧结多孔(空心)砖,解决本村就业70余人,实现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每户村民年可增加收入3000-8000元。二是整合撂荒土地资源。2017年将北岭、红土坡、红土山1000余亩荒山荒坡以每亩100元租赁给德兴隆农牧专业合作社,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开发,2017-2019年期间,为村集体增收15万元,为21户贫困户进行入股分红。三是创新功能用地。依托靠近三都煤矿、白羊岭煤矿等优势,将100余亩闲置工业用地租赁给天昱通盛煤炭集运有限公司进行开发建设,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增收28万元。

土地“创”效益,田园综合体实现土地利用最大化。北亩村借力德兴隆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地域优势打造集干果中药材种植、梅花鹿养殖、观光采摘、避暑休闲、乡村旅游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一是强化生态治理,开发整理土地1000余亩,对弃耕多年的荒地进行开发整理,栽植防护林6000株。二是开发经济林,种植干鲜水果300亩,其中核桃200亩,苹果100亩,并配备滴灌及喷灌,栽植连翘250亩,做到生态林与经济林间作协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享。

品牌“谋”发展,合作共赢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巴德兴隆酒业作为昔阳本土品牌,在本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北亩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借力“大寨”与“德兴隆”品牌双重影响作用,积极打造集“土地+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产业融合发展,2019年投资50万元开通旅游区10公里道路,并进行路旁绿化工程,栽植各种树木7000株。

北亩村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00.5万元,2022年预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48.5万元。

北亩村集体经济发展能有新突破,得益于村“两委”走好关键“三步”:

(一)管理企业化,“起步”稳扎稳打。北亩村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坚决实行“四规范”,村“两委”设置系统完整,制定干部队伍“讲政治、懂经营、会管理、善服务、清廉洁”的十五字标准要求,内部成员团结一致,思想觉悟高,以村集体“大家”发展带动“小家”发展。同时,积极借鉴公司化管理经验,实现三治融合发展,村风民风进一步增强。

(二)经营创新化,“迈步”科学合理。村北亩村深刻意识到村集体开发经济存在资金短缺、管理经验不足等问题,优先考虑采用“租赁经营”的方式,本土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同时解决剩余劳动力等问题。

(三)发展政策化,“跨步”绿色经济。一北亩村紧紧围绕“两山”理论,以镇党委提出的“13345”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为指引,开发土地资源,发展田园农牧综合体。

通过“种+养+加”的发展模式,北亩村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干群关系更加和谐、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全村面貌焕然一新。新时期,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北亩村将继续秉持创业精神,积极培育新时代集体经济发展新动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披荆斩棘,跨步前行!

[编辑:陈琳琳]

手机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jz.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