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时刻不忘‘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使命,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心声,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带领全体村民开展垃圾不落地、垃圾分类。聚焦人居环境改善提升,聚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增收致富。”昔阳县东冶头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眭丽平说道。
东冶头村交通便利,339国道穿境而过,松溪河水川流不息,水资源非常丰富。发展蔬菜大棚产业,东冶头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眭丽平说:“‘乡村振兴产业先行’,结合我们村实际情况,紧抓东冶头村创建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契机,带领村民聚力发展壮大蔬菜大棚产业,在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也为东冶头村村民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有了收入。”
走进东冶头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划一、现代化十足的大棚设施。这些大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塑料薄膜覆盖,而是融合了众多高科技元素的智慧农业结晶。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智能数字大棚坐落在产业园区,技术人员正在棚内通过智慧农业大棚基地大数据平台,监测大棚内的作物生长情况。
东冶头村现代农耕产业园技术员赵秀瑞说:“我是产业园的一名技术员,通过这台机器,能够观察大棚里面各种蔬菜水果的温湿度,过年的时候正好上市。”
数字化技术的加入为东冶头村的蔬菜大棚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集农业产销、休闲采摘、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园,成为了东冶头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园区还设有示范精品休闲屋、天幕休闲区、亲子儿童区、长征主题少年拓展区和肥子美食园等。
据了解,东冶头村“千万工程”精品村创建项目已经完成4个数字智慧大棚改造,建设完成1000平米红色研学项目中的少儿部分、1500平米“肥子美食园”项目中的休闲烧烤区部分、占地10.5亩的共享农场。在为游客提供多样化体验的同时,也带动了村民务工就业,实现家门口增收。农文旅融合,激活了东冶头村的产业发展“新引擎”,也让东冶头村的产业发展跑出了“加速度”。
该特色产业园区预计每年将吸引游客量达到1万人次,为东冶头村创造30余个就业岗位,实现盈利20万元,村集体收入将因此增加16.4万元,工资收入增加97万元,带动农户100人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将提升2000元。
乡村要振兴,环境需先行。东冶头村通过实施污水管网改造,开展“垃圾不落地”行动,绘制农耕文化墙,修建小公园,重点路段摆放花箱、种植绿篱,打造创意“微景观”等,有效改善了村内人居环境,提升了村容村貌,让乡村靓上加“亮”,村民的幸福感大大提升。
眭丽平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牢记作为一名人大代表的职责和使命,按照县委“11365”的总体思路,全力打造东冶头村肥子古驿的文化产业、农旅产业、商旅产业,带领东冶头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把东冶头村建成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焦虹 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