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文化记忆_黄河新闻网
 您所在的位置: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  晋中>专题>学生作文>
故乡的文化记忆
2022-10-01 17:18:38    来源:山西日报

手机里山西省文化馆的微信公众号,不时地推送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的视频,铿锵的锣鼓、质朴的小戏、舞动的花扇……这些来自全省各地基层的群文信息,都在拉扯着我的思绪,回到30多年前自己成长的小县城——绛县。

1990年到杭州上大学前,我在绛县生活了18年。那时的县城,从东到西只有一条街。绛县文化馆坐落在这条街中心位置。进入大门,是一条两面玻璃橱窗的小路,橱窗内摆放着一些文物。绛县境内有许多晋国时期的遗迹,橱窗里陈列的古物,见证着绛县悠久的历史。当年既无监控,也无防盗装置,这些文物是否价值连城不得而知。它们经年累月地躺在小小的橱窗里,蒙着一层薄尘,安静地看着路过的人们。那时我对文物没有任何概念,从未停下细细看过它们,每次都是急匆匆快步走过,我的目标是馆里的旱冰场。

绛县文化馆院子不大,三面平房,中间的空地修建了一个旱冰场,平整的水泥地,四周围着栏杆,靠墙的一面栏杆外,有一个六角飞檐的中式亭子,亭子的平台有1米多高,八九平方米大,演出时这就是舞台。

这个旱冰场,是县城方圆几十里老百姓的文化活动中心。平日里白天接待玩旱冰的人,2毛钱一位,包括租一双四轮旱冰鞋。旱冰场多有趣啊,是我们这些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穿上鞋子,从不停地摔屁股墩开始,到慢慢地能滑几米,再到可以伸展腿脚侧蹬转圈,不知疲倦地一圈圈滑着,张扬着青春,收获着快乐。玩得好一点的人,可以倒着滑,两手背着,一只脚保持方向,另一只脚来回划着花样,那个潇洒劲儿,甭提了。可是一场2毛钱呢,小孩子没那么多钱,不能天天去,何况有时候心痒痒,还得冒着被老师责骂的风险逃学去。当时有一个女同学,她爸爸是文化馆的管理人员,她竟然可以随时玩。而且,她竟然会像燕子展翅飞一样地单脚滑。哎,真让人羡慕。

晚上的旱冰场,成为中青年男女的舞场。快三、快四、慢三,伦巴、探戈……一对对男女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

周六晚上的旱冰场,变成才艺大比拼的舞台。县广播局播音员担任主持,县直各单位、各乡镇选送的节目在六角亭里现场展示,打板的、拉胡胡的、唱蒲剧的、唱豫剧的、唱流行歌曲的、演小品的,还有诗朗诵,演出人员基本是日常装扮,但那份投入、那份热情是真真切切的。

我家离文化馆很近,基本上所有的演出都看,还亲身参与过一次演出。高二时我和同学排了一个关于理发的小品,被学校推选到县里演出,就在这个小舞台上。为了演这个小品,我剃了一个小平头,像个假小子。顶着这个平头在家人和同学们面前晃了几个月,忍受了无数次的笑骂。文化馆南侧的小平房里,住着几个画画的,他们经常在院子里写生。小学时和同伴去玩,有时会被这些画画的逮住作模特儿。我小时候很羞涩,不好意思坐到那里被人可劲儿看,所以就红着脸逃跑了,等到别的孩子入了画,又是一脸的羡慕加失望。

上世纪80年代的县文化馆,承载着我们这代人太多的文化记忆。只是那时不知,这些丰富的文化活动,都是在文化馆工作人员精心组织下完成的,经费极少,演出的人不管吃不管行,全是自发自觉地热情参与。如今的文化馆与当年相比,已是物非人非,原先的大门改建了,橱窗里的文物被收起来入库为安,院里平整的水泥地上停满了汽车,六角亭不再热闹,歌声、音乐声从六角亭飞上了南楼,那是培训班里孩子们学习的声音。文化馆的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举办文化活动的传统仍在,只是以不同方式出现,原先是不问名利的自由做派,现在是讲究程序规则的范式作法。在第十七届全国群星奖评比活动中,绛县文化馆的舞蹈《扫街》是我省唯一的获奖作品,作为一名绛县人,深感亲切而自豪。

时代在前进,好在,绛县文化馆一直以它独有的方式存在着。(张秀娟

[编辑:晋中频道编辑]

手机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jz.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