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中讯 日前,宿迁非遗项目“缅茄篆刻”代表性传承人蔡铁军,用缅茄篆刻的形式再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宿迁八景”。蔡铁军是当代唯一一位以缅茄篆刻闻名遐迩的缅茄篆刻家,其在从小跟随父辈学习的基础上,广拜名师,辛勤学习,最终拜当代肖形印大家安多民为师主攻肖形印,其近年来所篆刻的“缅茄百鼠印”、“缅茄百牛印”、“缅茄百虎印”、“缅茄百兔印”更是为观者所叹为观止。
“钟吾八景”又称“宿迁八景”,分别是:宿豫早春、司吾清晓、仓基莲唱、白鹿渔歌、龙泉夜雨、马陵秋月、草埝耕云、梅村煮雪。宿迁八景是宿迁人心中永远的文化记忆!宿迁作家刘成君先生经过大量调查、考证、研究后,撰写了宿迁八景的前世今生!
钟吾,是东周时期建立的诸侯国,因爵位为子爵,故又称钟吾子国。其辖地含今宿迁市宿豫区、宿城区大部与徐州新沂市。“钟吾八景”即是原钟吾国土上的八大景观。此八景之方位情形载于明万历年间《宿迁县志》。清代以后,钟吾八景又称“宿迁八景”。1949年5月,以宿迁、沭阳、东海、邳县四县边区置新安县,宿迁县版图缩小。新安县于1952年更名新沂县,1990年为县级新沂市。宿迁八景中的“司吾清晓、龙泉夜雨、草埝耕云”三处景观已位属新沂。
一、宿豫早春
“宿豫早春”初现于宋代。南宋末期,宿迁县治迁入现项里景区东部,至明万历四年(1576年)因黄患北迁,数百年间,城建规模较为完备。《宿迁县志》记载,“宿豫早春”在东岳庙后,该景点西倚黄堤,北负城郭,又在东岳庙、寿圣寺、城隍庙三大建筑之间,多有翼蔽,故得春独早,景色殊异,为初春游观胜地。因明代黄河泛滥冲圮县城,大量建筑物被毁,昔日之胜景红衰翠减。
明代诗人吴隐有诗曰:东风吹暖到山城,宿预池开鉴水清。霜雪不侵原上草,至今传得早春名。吴隐所说的山,是指马陵山,时宿迁县城已北迁马陵山麓,故称山城。明代诗人徐维超有诗曰:斗柄方东指,习习条风声,郊原土脉动,天寒淋气清,园花欲逞色,野草将敷荣;兀坐南窗下,拄颊听新莺。明代诗人何九州有诗曰:古宿佳丽地,以原带江介;东风来几时,春色香如尽。
蔡铁军缅茄印“宿豫早春”
二、司吾清晓
司吾者,旧地名也,早见于周朝典籍。景点在今宿城北60里司吾山。旧志载,“司吾山东临驿道,峰峦重叠,地静林疏,凌晨景色清新,而古寺钟声,随风送客,尤感清绝”。其时的司吾山,已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更名为马陵山,山下的王庄镇更名为马陵山镇。
仅明代以来,就有多位文人骚客以《司吾清晓》同题诗咏之。如明代的徐维超诗曰:峰峦横万叠,绝胜蓬莱境。轻烟罩龙泉,落月山自静。地僻人迹稀,树远鸟声迥。须臾曙色开,朦胧见日影。何九州有诗:东方日初出,青山何历历,石上云气流,洞口露华滴。吴隐有诗:碧峰高耸映朝晖,历历苍松滴翠微,古寺出深僧课早,数声清磬逐云飞。
遗憾的是,抗日战争中,司吾山之古境林木皆毁于炮火。修复后的“司吾清晓”现为马陵山重点景观。
蔡铁军缅茄印“司吾清晓”
三、仓基莲唱
此景形成于宋,但却源于以斗富成就恶名的西晋石崇。史载,宿迁在秦汉至北宋期间,一直是全国重要的产粮基地。晋元康六年(297年),石崇出任征虏将军,镇守下邳(郡治在宿豫)。他在现宿迁城东30里处,建了大片粮仓,并沿着泗水向北开了一条河,以便灌溉稻禾,运送盐米至京都。这条河,后人叫做崇河。石崇建的粮仓于北宋时毁于水患,粮仓的位置成了一面大湖,名仓基湖。
仓基湖盛产鱼虾菱藕,百姓靠湖吃湖,男人打渔,女娃采莲,边劳作边唱曲儿,倒也自得其乐。“仓基莲唱”渐为文人关注,成为县内一大胜景。明朝诗人何九洲咏《仓基莲唱》:石家在何处,孤霞映水明;湖边采莲女,学唱绿珠声。吴隐有诗:石家事业竟如何,请看仓基水上波,一棹西风堪吊古,月明维唱采莲歌。
沧海桑田,时光飞转。到了清代,黄河再次泛滥。这次洪灾的结果是,仓基湖被彻底冲毁淤平,又重新变成了北宋以前的陆地。渔民再次变回农夫,“仓基莲唱”的优美旋律至此戛然。
蔡铁军缅茄印“仓基莲唱”
四、白鹿渔歌
“白鹿渔歌”之景盛于宋,遁于清代中后期的黄患中。史料记载,白鹿湖周五六十里,鱼类繁息,渔舟甚多,在清风明月中,举网得鱼,歌声相答,恰恰如也。
更有数首明诗《白鹿渔歌》力证其美。明代诗人徐维超:“湖水渺无际,氤氲云气笼。波间蓑笠叟,生涯一短篷。口唱竹枝词,荡漾任天风。钓罢归来晚,欸乃月明中。”明末诗人吴隐:“湖名白鹿有渔家,茆屋槿篱傍水涯。日暮荡舟人半醉,轻舟欸乃出蒹葭。”嘉靖年间名士、宿迁人何九州:“南风吹白鹿,湖水绿入海。闻有打渔人,月明歌欸乃。”明末志士陆奋飞有《白鹿湖》二首,今选其一:“茨叶菱枝捧素黎,传言银鹿葭中栖。奚童薄暮欣逢道,亲见衔花过水西。”
蔡铁军缅茄印“白鹿渔歌”
五、龙泉夜雨
根据民国《宿迁县志》记载,该景点在“今城北60里司吾山中”,亦即现在的新沂市马陵山。有关文史资料另述,自司吾山东,循谷入至深处,山四面作大环,龙泉古刹,坐于其北。刹后山岩有洞,即《聊斋志异》所载三秀才遇仙处,名三仙洞。洞旁有泉涌出,下流为溪。深夜万籁静,常闻淅沥雨声,近泉溪草木,清晨湿润,每如雨后,遂传为龙泉夜雨。
此外,司吾山北麓距龙泉古刹约10余里处,有山溪东流入沭河,地方人称之为龙泉沟,溪中有泉三四眼,涌出水面如沸鼎,附近土亦夜潮。于是,有人指该处为“龙泉夜雨”。但是,经过考证古人诗篇,“龙泉夜雨”的真实景地,应为前者。如徐维超咏《龙泉夜雨》:司吾山南阳,人言是雷泽。嘘气忽成云,甘霖终宵滴。园中长佳蔬,窗外响修竹。欹枕不成眠,更残习寥寂。
明何九州:昔闻龙泉名,今向龙泉佳,夜来开石门,亲见龙行雨。吴隐有诗:碧潭千尺泻潺湲,云雾氤氲接远山;夜夜五更飞片雨,居人说是有龙还。
古刹、龙泉、三仙洞,这个景点颇具神秘色彩,这也是它吸引游人的魅力所在。可惜的是,抗日战争中龙泉古寺及部分古木毁于日军炮火,减淡了景点的文化意境。
蔡铁军缅茄印“龙泉夜雨”
六、马陵秋月
明万历《宿迁县志》载:“马陵山,去治北二里,高十五丈,周围二里。上有玉虚观(真武大帝庙)。”宿迁古代最后一处县治于明万历四年由时任知县喻文伟主持修建,他在县衙基本完工后,首先于次年将县志的修纂纳入工作日程。
该志中描述的“马陵秋月”,即位于现在的马陵公园东部高坡处,山顶的确切方位是马陵山革命烈士纪念塔。在日军入侵前的数百年间,马陵山孤峰独耸,为宿迁城内最高点,“马陵秋月”亦是城中绝佳胜景。其山阳为玉虚观,山顶建真武殿,殿前有东西望河楼。中秋登山望月,圆镜当头,澄澈世界,清凉无限,有身入广寒之致。山前有井,中秋午夜,月映井心,遂并传为胜景。明何九州有诗:马陵风色秋,吹出青无月,出人夜不眠,孤光映华发。吴隐有诗:马陵山旷拥高楼,午夜蟾生大地厚,露湿梧桐赛井碧,清光掩映玉壶秋。
清康熙以后,中运河开通。拾级登上马陵山顶,东眺滔滔运河如带,西望悠悠黄河入画,宿城美景,不可胜收。1935年,民国宿迁县政府官员带头出资、出工,对马陵公园进行了整修,使“马陵秋月”更添魅色。谁知仅仅过了三年,日军进犯宿城,狂轰滥炸,山上的玉虚观、真武殿等古建筑及古树名木全部毁于炮火。只存秃山矗立,月下更显凄凉。
蔡铁军缅茄印“马陵秋月”
七、草埝耕云
此景观在宿迁城西北80里埝头镇附近,现属新沂市。因地接东山之麓,春阴多云雾,登山俯视,农夫耕田,如行云雾中,时隐时现,故得名。
这个景点有些小众化,因受气候、农时等客观条件制约,一年也就春季有几天“碰”得上。想来是文人士子们偶然发现,遂觉有趣,于是以“草埝耕云”名之传世。李巽臣有诗曰:埝头草色接青齐,平野萋萋入望迷。万斛霏微空晓笠,一区浓霭销春犁。芳畦露重青苗细,翠陌风轻白练低。饷妇无心曾踏破,插花归去听莺啼。
诗中,文人似乎很羡慕农夫的生活。然而,真的让他做个凭苦力吃饭的农夫,还会诗兴大发吗?随着农业现代化和国家城镇化进程,这个景点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农夫不知何处去,草埝耕云成烟云。
蔡铁军缅茄印“草埝耕云”
八、梅村煮雪
此景在宿迁西南境,大致今宿城区埠子镇一带。因村庄多植梅树,故名梅村、梅社。隆冬时节,梅花怒放,暗香袭人。三五好友,煮雪为茗,余烟未歇,坐对雪光梅影,吟诗赏花,此为大雅也。
明徐维超有诗:钟吾南境上,花魁开满路,节序留嘉平,亦出积寒沍,因风似雪飞,冰魂暗香度,取水煎春芽,七碗愈现痼。明何九州有诗:梅花冻不飞,开满树南谷,野人风味佳,花下煮滕六。
美好的事物有时候却是短暂的。明末至清中叶,黄河几次泛濫,不但冲淤了埠子湖,梅村之梅株亦尽被黄水吞噬,梅村遂不存。近年来,埠子镇政府在村镇建设中,曾有过复旧“梅村煮雪”,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的想法。该镇已有凤凰墩、琵琶井、龙潭、东西高山诸景点,如“梅村煮雪”复制成功,定可激活全局,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的一大看点。
蔡铁军缅茄印“梅村煮雪”
(参考资料《方志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