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中讯 8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晋中市民李先生拿出其父亲的《应征入伍通知书》,缅怀其父往日的峥嵘岁月。
李先生收藏的《应征入伍通知书》为A4纸大小,采用旧时的竖写繁体字楷书格式,入伍通知书内容是,李毛坦同志:你为了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而踊跃报名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是非常光荣的,经审查各方面均合格,准予入伍。希于二月十五日到达城内南关集中。特此通知。榆次县人民武装委员会(借章),落款时间为公元一九五五年二月十一日。该《应征入伍通知书》加盖有“华北山西军区榆次县人民武装部之印”的大红印章。
晋中书法家蔡铁军说,这份五十年代的《应征入伍通知书》整体平衡,笔画自然、大方,字迹清晰,且保存完整。就目前已经很难见到,从书法工艺上、历史进程上,稀缺珍贵,极具收藏价值。
记者发现,1955年2月11日,也是华北军区改称北京军区的主要时间节点,这份《应征入伍通知书》也反映了当时大军区的改编调整工作,另外,我国从1955年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兵役法规定的义务兵服役年限为:陆军3年,空军4年,海军5年,这份《应征入伍通知书》也是我国实行义务兵役制第一批人员,可以反映出我国兵役制度的发展历史,因此,该通知书具有多重的纪念意义。
据李先生回忆,其父亲李毛坦是榆次区陈侃村人。当初参军入伍时,朝韩战争停战不久,我们国家依然处在紧张状态,村里广泛开展抗美援朝宣传,动员城乡人民自愿报名参军。20多岁,正值青春年少时,村里有4人参军,个个意气风发,热血澎湃,立志入伍保家卫国。村里给他们胸带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告别家人去实现自己的“从军梦”。
他们这些入伍的新兵在当初的榆次县武装部集结后,背上行囊徒步走到火车站,坐上火车车皮,唱着歌一路跟着带队老兵到了河北。李毛坦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0215部队河北昌黎县三支队炮连服役。
部队的生活是快乐的,李先生的父亲李毛坦没有上过学,部队办有文化提高班,他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认字学文化,从大字认不得一个,到给家里写信,也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入伍第二年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部队生活是幸福的,大家在生活上相互关心照顾,在学习上一起进步,犹如一家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部队连长还给他重起了一个名字,李毛坦在部队才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
李毛坦的家庭是不幸的,李先生说,其父亲经常回忆过去。李毛坦的父亲是榆次一大商行的掌柜,1940年,侵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大“扫荡”,实施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日本鬼子对于榆次东山的游击队也进行了铁桶合围政策,严控老百姓给送粮送面通风报信。李毛坦的父亲得知山上的困难,自己为东山游击队送去生活用品,当初各大商行都有自己的外包装纸,包盐的外包装纸没有毁掉,鬼子搜山时发现了带有商标记号的包装纸,日本兵到商行将掌柜伙计全部带走,一群人被抓入狱。李毛坦的父亲被鬼子重点拷问,在狱中备受折磨。家人花钱疏通鬼子翻译官,出狱不久,由于伤情严重不幸离开人世。日本兵并没有放过其家人,当时的伪村长吊起他的奶奶毒打拷问,其母亲因惊吓不久也病故,一家人被逼得家破人亡。为了躲避日伪军,李毛坦与他的奶奶背井离乡到永康村的姑姑家暂住。
在部队的锤炼下,李毛坦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队列、擒敌、射击打靶等等都业务过硬,带着自己的一个班在各项比赛中屡屡获奖。1958年退伍后,退伍不褪色,在平凡岗位上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建功立业,多次获得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事事休,人已经都老去,李先生的父亲也已经仙逝,可他们老一辈对社会的贡献不能忘,老一辈“报效祖国”的宏愿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