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风俗的画卷_黄河新闻网
 您所在的位置: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  晋中>专题>学生作文>
腊月风俗的画卷
2023-01-28 14:12:21    来源:山西日报

春节是中华民族名副其实的第一大节,它是迄今为止流传历史最久、流传地域最广、过节人数最多的中国节日,也是具有世界影响的重大节日。其节俗丰富、生动,充满了人性伦理、情感、艺术与智慧之美。进入农历十二月就渐次展开年俗长卷。

农历十二月初八名为腊八节。腊八节是年节的前奏曲。华北歌谣唱得好:“老婆老婆你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过了就意味着进入年节阶段。腊八这天人们要吃应节令的腊八粥。

腊八食粥,这是中国古代有冬至以赤豆粥祭神的习俗。腊八粥的食料其实都有民俗寓意,谐音取意:桂圆象征富贵团圆,百合象征百事和睦,红枣、花生比喻早生贵子,莲子心象征恩爱连心,核桃表示和和美美,桔脯、栗子象征大吉大利等等,人们以此期盼未来生活的美好。

腊八粥的来历还有其他传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纪念佛祖成道。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有一天由于疲劳过度晕倒,幸得一位牧羊女将随身所带的杂米与泉水调煮成粥给他食用。佛门弟子为此在腊八日熬煮腊八粥,将粥分给穷人充饥御寒,以示大慈大悲之意。因此腊八粥又名为“佛粥”。

腊八过了是小年。在北方腊月二十三为小年,南方腊月二十四为小年。

“二十三,祭灶王”,祭灶是传统小年的重要节俗。灶神俗称灶王爷、灶公、司命,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中特别崇奉的神灵。灶君的名称在战国时已出现,魏晋以后的灶神成为天神监察下界的耳目,它常驻人家,与百姓朝夕相处,监视着民间的一举一动。民间日常生活中免不了磕磕碰碰,人们担心灶神打小报告,于是便跟它套近乎,俗称“媚灶”。向神灵献媚是民间信仰的常见表现,不过在灶神祭祀上,表现得更为生动有趣。比如用酒糟涂抹灶门,称为“醉司命”;给灶王爷供灶糖,祈祷拜祝:“辛甘臭辣,灶君莫言”,这种黏度极高的糖,不仅粘住了灶神的嘴,也甜了灶神的心。

“二十四,打扬尘。”送走灶王爷,人们就该清扫、洗涮,干干净净迎新年了。自腊月二十三、二十四日灶神上天起,“俗谓百无禁忌。”平时人们对于屋内清扫是小心谨慎的,唯恐触犯神灵,现在将居家的灶神等送走了,人们得到了任意清扫的机会。

扫尘是年终除旧迎新的通过仪式之一,也是岁末的时空净化仪式,人们尽量将屋内上下、四壁角落、柜顶柜底清扫干净。清洁屋宇的扫尘虽然是实际的卫生行为,但在古代民众岁时生活中却是祭祀活动开始前必须进行的空间净化活动,具有清洁、净化人居空间的象征意义。

祭灶之后,在“二十五,磨豆腐”的民谣声中,人们进入年节食物的准备阶段。当然年节食品不仅是豆腐,食物的丰盛是大年的典型特征。俗话说:“大人望种田,小儿盼过年”。因为年节有许多平时难得的吃食与娱乐。年节食品最能体现民俗的统一性与地方性。

年节全国共享的传统食品是年糕,过年吃年糕,意味年年俱高,祈求一年更比一年好。山东年节蒸糕是最典型的例子:从腊月初一直蒸到腊月底,蒸出的食品吃到二月二,才是好人家。饺子是北方春节的重要食品,俗话有:“穷过年,富过年,没吃饺子没过年。”饺子食料也在年前备办。当然,年节食品中最重要的是肉,过年一定要有肉。

沐浴祛秽是旧时年节的主要习俗之一。在年节过渡仪式中,为了将过渡时间变成特殊的净化阶段,人们不仅以驱邪、送神的形式实现时空净化,就是人体自身也需要洁净,以除旧迎新。湖北西部鹤峰人在除日“浴身”,称为“洗隔年尘”,也称“洗邋遢”。土家族人在腊月二十八将被子、衣物全部洗干净,全家老少用艾蒿煎水洗澡。江苏常州人在腊月二十六日洗澡,称为“洗福禄”,二十七日夜浴,“谓洗啾唧,祓除之意也。”

岁末人体的清洁行为是一道必备的仪式,除了洗浴之外,还有剃年头,俗谚“有钱无钱,剃头过年”。在岁末一定要剃好年头,干净过年。

清洁沐浴之后,人们就要装点门庭了,所谓“二十八,贴花花”。贴花花,包括春联、门笺、年画、窗花剪纸等。

门神,最早的门神是桃木刻成的偶人,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汉代门神已演变为两个人形图像,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神荼与郁垒。传说神荼、郁垒是两兄弟,专门负责捉拿祸害人间的恶鬼。门神在后代不断增加,主要有钟馗、秦叔宝、尉迟敬德几位。

门神画是绘有门神形象的图画,后来绘画题材扩大,变成年节时期装饰屋宇、增添喜气的年画。古代门神画中多画鹿、喜、宝马、瓶、鞍等象征物。年画题材广泛,喜庆吉祥是其主题,如连年有余、金玉满堂、群仙赐福、招财进宝等。

桃板、桃符以及后来普遍出现的春联是新年大门的重要饰物。宋代以前门口悬挂的是桃符,桃符上写有辟邪祈福字样,桃符一年更换一次。大家可能都熟悉这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随着时代的变化,人们要表达的意愿越来越多,在桃符上的字也就越写越长,逐渐形成了对仗工整的吉祥联语。于是出现了春联这一新年门饰。

年夜饭来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礼。随着家族社会的发展,多神祭祀逐渐演变为以祭祀祖先为主的腊日之祭。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这顿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是人神共进的晚餐。

传统的年夜饭,菜肴充满寓意。比如苏州人的年夜饭俗称“合家欢”,其中有一样菜肴叫安乐菜——用风干的茄蒂杂拌其他果蔬做成。人们吃年夜饭,下箸必先品此,以求吉祥。中国南方地区的年夜饭有两样菜不可少,一是有条头尾完整的鱼,象征年年有余;二是丸子,南方俗称圆子,象征团团圆圆。传统北京人的年夜饭中必定有荸荠,谐音“必齐”,就是说家人一定要齐整。

年夜饭当然有南北的地域差异,南方除了菜肴外,要吃糍粑或年糕,而北方一般吃饺子。饺子在中国起源很早,它能成为北方大年的标志食品,一方面因为饺子本身的美味,另一方面饺子是时间变化的象征物,在民俗观念中,新旧年度的时间交替在午夜子时,在除夕与新年交替之际,全家吃饺子以应“更岁交子”时间,表示辞旧迎新。此外,为了添加节日的生活情趣,有的地方在包饺子时,还在其中加入糖块、花生、枣,乃至钱币等物,谁吃到了,谁就获得好的预兆。吃到糖块标志着生活甜如蜜;吃到花生者就表示长生不老;吃到枣子意为早得子嗣;吃到钱币者自然新年有好的财运。(梁冬

[编辑:李秀青]

手机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jz.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