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河南籍英烈余成彬的亲人:从未忘却的英雄_黄河新闻网
 您所在的位置: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  晋中 > 法制民生
寻找河南籍英烈余成彬的亲人:从未忘却的英雄
2020-08-27 18:57:25    来源: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黄河新闻网晋中讯(张婷婷)这么多年了,烈士亲属还能不能找到这里?”这句话,晋中市昔阳县赵壁乡水峪村老支书刘捧寿念叨了半辈子。

8月13日笔者来到水峪村,雨过天晴,满目苍翠,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令人神清气爽。跟随着现任村委主任王福如的指引,笔者随行三人经过爬坡、趟河,来到了河南籍英烈余成彬的墓碑前。墓碑在村南边的郝家洼坡上,距离村子一公里处,坐东朝西,在一处静谧背风处。墓碑上“精神不死”四个大字仍能让人感受到英烈的铮铮铁骨。据王福如介绍,该墓碑一直处于明眼处,村民都知道这里有英烈,一直很好地被村里人守护着。当时在农业学大寨时期,因为垫地取土需要,当时任村三队队长的刘捧寿按当地风俗,将墓碑移到坡上100米处。每逢清明节到来,总有村民去祭拜扫墓。

经过悉心清理,墓碑上详细记录的信息保存完好。墓碑左下角记录“余成彬同志年四十八岁,河南商城县人。任三八五旅供给处第三分社社员之职。该同志于一九二九年参加红军,身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历任班长排长司务长科员等职,为革命工作十余年,经过长征艰苦奋斗,无日不在为革命为人民利益着想,是模范干部,不幸于一九四四年一月廿五日病卒,为全体同志之念。”右下角记录“三八五旅供给处全体同志敬立 一九四五年五月三十一日 修”。

“他当年都是干革命牺牲到这里的。不管怎么样,我都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找到亲属,在没有找到前,我们村里人就是他的亲人。”刘捧寿如是说。现年72岁的他也是为村里奉献了一生,23岁当村大队队长,31岁当村主任,48岁当村支书,一干就是四十余年的工作。谈及革命先烈,他从小就在父辈的谈论中耳濡目染,一直对革命先烈怀有崇敬之情。在他家中,笔者还看到了当时缴获侵华日军的做饭军锅,锈迹斑斑的铁锅是当时历史的最好见证。他表示,尽管当年很多信息都不完善,寻亲难度大,但全村为英烈寻找亲人的事一直未放弃。他相信,烈士终会魂归故里。

在一路走访中,笔者来到李长义老人家,李长义今年89岁,是那段激情岁月的亲历者。从老人口中得知,水峪村是当时周边村唯一一个没有维持侵华日军的村子,因此也成为八路军385旅部队的常驻地。村子在1941年曾遭到日本侵略者飞机的轰炸,投放了将近40余颗像黑猪一样大的炸弹。他们想方设法在村里寻找八路军。但是,村里人早早就掩护八路军隐蔽到村远处3公里,地势险要的狐岭沟里,加上雨天半山腰起雾,侵华日军不得不原路返回,让当时驻村的八路军和村民躲过一劫。当时驻村的队伍是385旅的769团,老人回忆说,部队的素质特别高,对百姓也是特别亲。村民们腾出自己的好房给他们住,但他们始终坚持住在村民的闲置房里。每天一早醒来,八路军早早就把街道扫得干干净净,水瓮里的水始终是满满的,屋子里收拾得整齐亮堂。当时,部队和百姓的军民鱼水情一直让村民念念不忘,对留在当地的人和事也是悉心守护。

昔阳是革命老区,是太行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和抗日战争爆发后最早开辟的红色根据地之一。这里曾发生过黄岩底伏击战、广阳伏击战、卷峪沟阻击战、泥澄口伏击战等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是八路军第一次活擒日军俘虏的地方,是八路军385旅长期驻扎的地方,这个旅下辖的769团是我军唯一的一个“百将团”(在1964年以前这个团被授予少将以上的达124位),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亮剑》的多场战斗就发生在片红色的沃土。抗日战争初期,朱德、彭德怀、徐向前、刘伯承、邓小平、彭真、杨尚昆、陈赓、罗瑞卿、陈光、李德生、陈锡联、秦基伟、周希汉、王近山、陶鲁笳、李雪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片土地上运筹帷幄,指挥了多次战斗。八年抗战期间,先后有3239名青年参加八路军,数以千计的支前民兵参军参战。在解放战争中,全县又有3868名优秀青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404名干部随军南下北上。昔阳为全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年是百团大战80周年,我们希望能够帮助余老找到后代亲人,告诉他的亲人们,英雄的功绩没有被忘记。”参加此次寻亲活动的昔阳县民政局相关人士赵兴东表示,革命烈士不应该被遗忘,也许他们的后人并不知道他们长眠于水峪村。“希望余老的后人或是亲人,看到相关报道后,有机会来看看他。”

如果你是这位烈士的亲人,或者知道相关线索,请与水峪村主任王福如联系。

联系电话:15635491033

[编辑:梁美萍]

手机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我要啦免费统计
http://jz.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