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节又来了,一年级时候学过的歌谣总是时时回响在耳边: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今年是龙年,妈妈说我们可以蒸“龙”馒头,从妈妈告诉我这件事开始,我就一直处在兴奋之中,时不时就催妈妈几句。
终于等到了这个时刻。在妈妈的指挥下,我舀了一勺面粉放在盆里,然后按妈妈的提示一点一点地加入了酵母、白糖。接着,一只手往盆里倒温水,另一只手赶紧搅拌。直到把面粉搅拌成絮状后才两只手开始把这些絮状的面用劲往一块儿揉,最后揉成了一个光滑的面团。我把面团放在盆中,盖上盖子,放在了暖和的阳光下。
大概等了有一个多小时,妈妈说可以了。我打开盖子一看,哇,面鼓起来了,比发酵前的面团大了两三倍,而且还有好多小眼,就像包装盒中的泡沫一样,真是神奇!妈妈在案板上撒了面粉,然后把面团倒出来,又在上面撒了一些面粉继续和面,一直和到面里的小气泡没有了才停下来。接着,妈妈把面揪成拳头大小的面块,告诉我可以做造型了。我用筷子夹来夹去做了一只蝴蝶。“不是要做龙吗?”嗨,要不是妈妈提醒我就忘了。
我赶快上网查制作步骤。照着视频中的步骤我很快就做了一条“龙”,可看着摆在案板上的“面龙”,怎么看也不对劲。怎么一点儿都不像龙呢?重来吧!我和妈妈合力把面团重新揉成长条,再次学着视频中的步骤先用筷子小心地夹出它的头,再把另一端用刀切出尾巴,然后做身子。好半天,一条“小龙”做好了,这次比上次好多了。
蒸锅中的水烧开了,妈妈小心翼翼地把做好的“龙”放在笼布上。时间一分分地过去了,到了20分钟,终于可以出锅了。好期待它的样子呀,我迫不及待地让妈妈打开锅盖,哇!浓浓的面香味扑鼻而来,热腾腾的蒸汽中,“龙”若隐若现。妈妈把“小龙”放在案板上,不管别人怎么看,我自以为是栩栩如生的。看得我都流口水了,伸手就想抓过来吃,可妈妈一巴掌打开我的手:“打住,这是用来做贡品的,等完成你才可以吃。”好吧,我只能等着了。
除了蒸龙馒头,我还帮忙贴了窗花、挂了灯笼、贴了对联等。布置完后,屋里屋外红映映的,年味一下子就充满了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