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晋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晋中市转型综改促进中心就多措并举,助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向媒体进行通报。来自省、市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晋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江居正主持本次新闻发布。
晋中市转型综改促进中心发言人:李天俊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运行的复杂困难局面,晋中市转型综改促进中心着眼“六稳”,落实“六保”,围绕强化服务,助推转型发展,在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过程中,服从大局,积极作为,认真抓好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协调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积极开展“小升规”、“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抓好创业创新、“三个一批”等工作,中小企业发展呈现稳步复苏、回升向好的态势,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眼打赢疫情防控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2月10日开始,每天严格执行复工复产日报告制度,全面掌握晋中市工业企业开复工情况,有序推动了全市开复工工作。第一时间梳理疫情期间国家、省、市出台的支持中小微企业保经营、渡难关26个政策性文件,编撰汇编,分发全市中小企业,引导企业用好用足财税、金融等各项惠企政策,推动加快落地见效。还采取电话联系、线上指导、现场办公等形式,了解企业困难问题,摸排企业需求,协调有关部门,解决防控物资紧缺的突出问题。市、县两级网络平台还广泛收集企业用工、原材料采购等信息,及时发布,为企业畅通供应链,提供大数据支持。
二、着眼保护市场主体,帮助企业生存发展。近年来,按照“创办一批、成长一批、壮大一批”的总体思路,引导中小微企业形成了有晋中特色的梯次规模结构。一是支持创业创新。扎实推进“双创”工作,抓好基地建设,集聚企业群体,扶持小微企业。今年山西天星中小企业创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成为该市首个国家级双创基地,全市双创基地达到16个,吸纳初创小微企业和创客入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成功举办了“创客中国”山西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晋中选拔赛,推荐的加曼洁电位水、芯普智测、植保无人机、纳米杀菌模组等4个项目分别获得企业、创客组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二是发展产业集群。继续推动液压纺机、玛钢铸造、玻璃器皿、碳素焦化等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引导企业面对压力抱团发展,维护市场,稳定产能。连续三年扶持初创期产业集群及贫困县承接东部地区产业延伸转移项目,已有昔阳仿真花、左权固废处理项目23家企业受惠,带动就业5000余人。今年将对和顺县扶贫创业园项目7户企业进行扶持,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在保主体、保就业和脱贫攻坚中的支撑作用。继续打造祁县“一带一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中外合作区建设,组织企业参加第三届中国(祁县)玻璃器皿博览会暨“一带一路”中小企业特色产业产品交易会,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集群品质。三是推动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按照“产业优、质量高、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培育一批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领军型中小企业,今年我市山西金恒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7户企业被认定为2020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钢不锈钢有限责任公司等26户企业被认定为2020年度“专精特新”企业,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累计达到98家,在全省排名第四,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四是实施“小升规”培育工程。2014年以来我市已成功培育“小升规”企业395户,为全省第一,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经济提档升级。今年我市任务93户,历年最多,为圆满完成这一全市转型发展的重要年度考核指标,我们按照任务数1:2建立了“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实行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开展培训,帮助企业掌握“小升规”政策、申报流程及注意事项。据统计,第一批将有73户企业申报入规。
三、着眼管理升级,帮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是继续抓好规范化管理提升行动。这是我市首创,旨在帮助企业明晰产权、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全面优化升级。通过组织专家深入企业教练式指导、手把手服务,帮助企业建制立标。评选优秀和先进企业,并予奖励,在项目用地、融资担保等十个方面予以支持。六年来,共在493户中小企业导入规范化管理标准体系,138户企业达到先进以上标准。今年选定60户企业开展提升行动,对新参评的67户企业进行了入企服务。二是推动企业股改。鼓励企业积极进行规范化股份制改造,为挂牌上市做好准备,今年组织56户企业完成改造,山西经纬化纤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等50户企业通过省级审核。经过努力,我市已有90户企业进入省金融办全省上市挂牌企业资源库。
四、着眼素质提升,帮助企业解决人才难题。实施“三个一批”培训工程,为中小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积极开展企业家培训。先后推荐32名董事长、总经理参加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研修班,提升素质。二是深入开展经营能力提升培训及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精准服务。全年将培训各类技能人才500人,开展经营能力提升培训8场。三是开展民营企业职称评审。严格程序标准,专家严格把关,今年共1536人取得了民营企业工程师资格,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