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_黄河新闻网
 您所在的位置: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  晋中>专题>历次新闻发布会>
晋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图文实录)
2020-11-20 10:35:43    来源:晋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11月19日上午9时,晋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市政府南区2号楼301会议室,举行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会上,榆社、昔阳、和顺、左权四县围绕脱贫摘帽的经验和成果向媒体进行通报。来自省、市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晋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王国全主持新闻发布会。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其中,贫困县的脱贫摘帽无疑是重中之重。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晋中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确保了昔阳、左权、和顺、榆社四个贫困县相继成功脱贫摘帽,实现了“首战首胜”“再战再胜”“连战连胜”,全市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书写了脱贫摘帽的晋中答卷。

左权县副县长张雪东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现之年,也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近年来,左权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首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坚持“四个不摘”总要求,坚持“以户为基”理念,攻坚克难,迎难而上,毫不松懈,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一、基本情况

左权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辖10个乡镇、1个城区管委会、1个省级开发区,160个行政村(改革前203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总面积2028平方公里(折合304万亩),其中耕地面积24万亩,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2014年全县共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29个,贫困户20640户,贫困人口53645人,贫困发生率38.2%。截至2018年底,全县127个贫困村退出,贫困发生率降至0.13%,贫困县退出14项指标全部达标,2019年4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左权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截至2019年底,剩余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目前,全县剩余未脱贫人口83户158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并全部退出,脱贫不稳定户1399户2708人、边缘户51户96人,已全部一对一落实了帮扶责任人及帮扶措施,“两类户”风险解除率达到100%。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82元、增幅18.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2020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30元,增幅3.4%,全市排名第一。

二、取得成效

(一)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明显改善。住房安全方面,按照“鉴定安全”“改造安全”“保障安全”三种方式对全县所有农户住房进行了逐户核验,鉴定安全15785户,改造安全1821户,保障安全993户,住房安全有保障达标率100%。义务教育方面,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上学0交费,实现全县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无因贫辍学学生。医疗保障方面,免除新农合定点医院普通门诊挂号费,各定点医疗机构均设有“一站式”服务窗口并实施“先诊疗后付费”等便民制度,为全县贫困人口提供医疗签约服务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签约率和建档率均为100%。

(二)产业扶贫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明显提高。左权县委、县政府紧紧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常抓不懈,形成了“东南核桃、中北杂粮、沿河蔬菜、西部养殖”产业大格局,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效果明显提升。目前,全县核桃产业达36万亩,设施蔬菜总面积达1.49万亩,杂粮种植面积达10万亩,中药材产业面积达10万亩,畜禽养殖饲养量稳定在170万头(只),光伏扶贫电站总容量达97.8兆瓦。产业覆盖全县129个贫困村,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全覆盖,60%的贫困人口依靠产业稳定脱贫增收,全县129个贫困村实现了有脱贫产业、有带动主体、有合作经济组织,贫困户有增收产业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五有”全覆盖。

(三)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切实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问题,结合左权实际,对全县32个自然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457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06人、同步搬迁772人,安置入住率100%。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共投入1770.28万元入股联村光伏扶贫电站,带动搬迁贫困户户均增收1100元。2020年为拓宽搬迁自然村贫困户增收渠道,投资885.14万元发展特色有机中药材产业、特色有机水果产业、特色有机种养殖产业等,确保搬迁群众多渠道增收致富。同时,为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建档立卡户提供环卫、保安、保洁、园林绿化等公益岗位1254个,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户实现就业全覆盖。安置小区配套设施全部正常投入使用,实现搬迁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四)精准落实扶贫政策,确保贫困群众应享尽享。生态扶贫政策。近年来,实施荒山造林22万亩,全部由45支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贫困人口参与造林4624人次,人均增收6500元以上。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实施2020年退耕还林4万余亩,涉及全县10个乡镇200余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5000余户,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生态管护保障政策。全县共聘用各类护林员676名,其中:聘用生态管护建档立卡贫困户护林员640名,年人均工资8500元;公益林管护建档立卡贫困户护林员17名,年人均工资5400元;森林防火建档立卡贫困户护林员19名,年人均工资2200元。金融扶贫政策。近年来,全县扶贫小额信贷累计投放4.43亿元,贴息3824万元,涉及贫困户10313户,用于发展生产增收脱贫。教育扶贫政策。近年来,累计发放8204万元,资助贫困幼儿、中小学生43306人次;累计对考入高等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864.5万元,受助贫困大学生达7626人次;“雨露计划”共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中职中技、高等职(专)业教育学生4763人次,共资助金额1190.2万元,实行应助尽助全覆盖;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参加当年普通高考被录取就读二本B类以上本科院校的大学生586人,共资助金额293万元,实行应助尽助全覆盖。健康扶贫政策。持续落实定点医疗机构住院“一站式”结算服务,全部规范落实了基本医保报销、136兜底报销、大病保险报销、补充保险报销等。贫困户基本医疗报销48940人次,兑现贫困户大病保险2872人次,开展贫困户医疗救助18202人次,贫困人口办理慢性病证人数6950人,“136”政策住院8383人次,“136”政策报销2279.7万元。制定健康评估方案13490人次,开展健康咨询18831人次,上门随访11140人次,健康扶贫“双签约”做到了应签尽签,签约率100%。残疾人免费适配辅助器具发放1958件,做到需配尽配。兜底保障政策。农村低保逐年提标,2020年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4860元/人/年。截至目前,全县农村兜底保障人数达到7000人左右,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473人,将符合条件的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近年来,共发放农村低保金5985.12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农村特困供养对象共124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955人。近年来,共发放供养金及护理费2974.3万元。救助救济扶持政策。近年来,给予临时性生活救济和“救急难”救助34918户次,发放救助金1346.23万元;医疗救助12028人次,救助金额1138.95万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补助4576人次,共发放补贴补助165.87万元。

(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切实发挥扶贫资金项目带贫益贫效益。县政府连续6年出台农民增收扶持政策,每年拿出不少于3000万元的财政资金扶持农业产业,对纳入整合范围内的中央17大项、省级6类56项、市级6类60项和县级安排的用于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资金因需而整。近年来,累计投入脱贫攻坚各类资金达50亿元,其中整合资金达15亿元,建立脱贫攻坚项目库,储备项目1500余个,实施项目1210个,其中,产业发展项目566个、生态扶贫项目100个、社会保障兜底项目25个、基础设施项目338个、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75个。新改建农村路199条、338.1公里,11条太行一号旅游公路9条通车、2条完成主体,通车里程规模全省第一,县境内9个A级景区、280多处景点连线成片。全县宜居示范村达到52个。实施项目覆盖到全县129个贫困村,村容村貌、户容户貌、精神风貌得到明显改善。

三、主要做法

(一)党建引领,顶层设计,形成脱贫攻坚大格局。始终坚持抓党建促脱贫的工作思路,把党建与脱贫攻坚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先后制定出台了《左权县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左权县“十三五”时期扶贫规划》《左权县关于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划指导性文件,将全县脱贫总路径细化为7条路径21项专项行动,全县上下形成了思想一致、步调一致、节奏一致的脱贫攻坚大格局,“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一一得到对应落实,确保了脱贫攻坚始终保持正确方向。

(二)压实责任,健全体制,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在责任上,左权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主动承担脱贫攻坚主体责任,严格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党委制定实施意见、政府落实行动计划,成立31项专项扶贫行动小组,实行分管扶贫领导和分管行业领导‘双组长’制,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党务部门、群团组织等全部参与其中,形成统筹总揽之势。在体制上,在全市率先实行县四大班子领导包保督导责任制,每名县领导包保4-7个贫困村,将贫困村退出责任和重点工程项目、退出指标达标完成情况全部分包到县领导头上,包进度、包问题、包整改、包协调、包解决,形成了强大攻坚态势。组建县乡包保督导专班,抽调178名机关干部组成覆盖全部129个贫困村的26个县级督导专班,全部驻村不间断开展督导,既督办又帮办,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落实。在推进上,县委常委会坚持每月召开脱贫攻坚专题会议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县政府构建起“十个一”工作调度体系,实行一周一乡镇解难题、一周一部门指标政策协调、一月一通报重点工作督促、一月一调度难点工作推进、半年一述职一考评,围绕脱贫攻坚重点工程、重点任务、考核指标等进行集中研判、系统分析,确保了各项工作相互协调、有序推进、落实有效。

(三)靶向发力,久久为功,脱贫路上不落一户一人。一是台账化管理锁定帮扶对象。以129个贫困村为主战场,成立由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乡镇干部、“第一书记”、村“两委”主干组成的工作组,逐村逐户核实信息,组织县扶贫办与县人社、住建、交警、民政等部门进行信息比对,准确把握贫困情况,以户为单位建账,实行动态管理,做到了全县贫困村、贫困户、贫困人口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实,切实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二是精准化帮扶实现全覆盖。中央、省、市派驻帮扶单位155个,驻村帮扶工作队145支,帮扶责任人7487人,覆盖全县129个贫困村、65个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实现了所有贫困户驻村帮扶全覆盖,切实解决了“谁来扶”的问题。三是工程化实施明确脱贫举措。结合左权实际,通过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条路径,对全县贫困人口实施“特色产业增收、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建设补偿、教育培训增技、社会兜底保障、结对帮扶共建、基础能力改善”七大攻坚工程,开展二十一项专项行动,明确了脱贫攻坚工程的施工图、任务书和时间表,将脱贫目标步骤化、具体化、措施化,切实解决了“怎么扶”的问题。

(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一是探索组建三类合作社(专业队),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着眼于把新农村建设、荒山绿化等政府性工程的市场,让渡给贫困人群,大胆创新,组建农建水保、整地造地、造林绿化三类专业队,出台《三类合作社(专业队)管理办法》《脱贫攻坚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暂行办法》等系列配套制度。要求每支专业队吸纳贫困劳动力数量不低于用工总数的60%,劳务收入一卡通形式直付到人,确保了贫困人口直接受益。二是探索金融扶贫,打通政策“堵点”。 开展光伏贷,与农发行合作,采取银行贷2万元、政府补8千元、单位帮扶1—4千元、企业垫3千元、农户筹一部分的模式,切实解决了企业不敢放贷、群众不愿借贷的问题,1996户成功实施屋顶光伏发电项目。三是探索保险托底扶贫。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缴纳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费用220元/人;补贴养老保险费100元/人;缴纳补充医疗保险100元/人;缴纳扶贫意外、疾病身故和住院津贴保险28元/人;为脱贫人口全部缴纳返贫责任保险16元/人,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托底扶贫。

下一步,我们将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持续发挥脱贫攻坚体制机制作用,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增进全县人民群众福祉、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昔阳县委副书记李军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昔阳县委副书记李军,非常荣幸参加全市“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与大家一起分享昔阳县脱贫攻坚成果。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共昔阳县委、昔阳县人民政府和全县24万人民,向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记者朋友们表示热烈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昔阳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昔阳是省定贫困县,位于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县域面积1954平方公里,耕地47万亩,辖5镇7乡231个行政村,1个城区社会事务服务中心、19个社区,总人口23.8万,其中农业人口18.3万,是山西向东“桥头堡”,素有“山水昔阳,户外天堂”的美誉。全国农民作曲家史掌元、帝王作家“二月河”等文化名人均诞生于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勤劳朴实的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七沟八梁一面坡上谱写了撼天动地的壮歌,成为了全国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昔阳县委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委重大决策部署,始终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县上下握指成拳、尽锐出战,2014年以来,六年累计减贫3.9万余人,贫困发生率由21.8%降至0.077%,15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2018年9月7日,经省政府批准,我县作为全省首批、全市首个县份,退出贫困县序列。2016年到2019年,我县连续四年在全省脱贫成效综合考核中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先后获得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国家级慢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国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典型地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担当作为先进集体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在这张脱贫攻坚的优异答卷上,不仅书写着各级党组织不辱使命的工作日志,而且彰显着广大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共同奏响了脱贫攻坚的最强音。今天的昔阳,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到处呈现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全县人民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即将变成美好现实。

一是“三步走”战略部署,下活了脱贫先手棋。近年来,我们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誓师立令、冲刺出击。面对“山多川少、沟多水少、村多地少”和贫困人口占全市近六分之一的县情实际,2017年,昔阳县委审时度势、分析研判,提出了“贫困村集中攻坚、脱贫村巩固提升、非贫困村小康建设”三步走战略构想,将“脱贫、提升、小康”作为整体,分类施策、压茬衔接、立体推进,相继出台了脱贫攻坚工作实施方案、脱贫巩固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乡村振兴产业扶持政策等相关文件,制定了全县交总账作战图、任务清单、问题清单、责任清单等“一图七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以看齐追随的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践行“两个维护”、检验初心使命,牢牢掌握了脱贫主动权,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动了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二是大统筹做实产业,开辟了增收新路径。近年来,我们系统学习“三篇光辉文献”理论精髓,立足本质脱贫,咬定“精准”二字,通过采取产业统筹、贷资入股、资产收益、造林扶贫、光伏联建“五大统筹”模式,探索了“六动增收”路径。特色农业拉动。“菜果猪菌药”齐头并进,充分发挥厚基伟业、东合丰牧、鑫泰养殖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打造了“杂粮果蔬、畜禽药茶、功能食品”产品链,形成了“上接市场、下连基地、中联群众”产业群,2万余名贫困人口加入了“种养加”合作社,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光伏产业驱动。建设59座村级光伏基站,辐射带动9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9万元,惠及1万余户贫困户,户均分红2200元;安装屋顶式户用光伏电站带动296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真正实现了“坐地生财”。我县光伏扶贫收益到户做法在全省光伏扶贫工作现场会进行了经验交流。农村电商撬动。培育县级运营中心4个、电商企业52家、村级电商服务站321个,架起了农业数字桥梁,开辟了农产品上行通道,800余名贫困人口迈入了“互联网+”时代门槛。金融惠民促动。创新金融产品,强化支持措施,完善服务体系,破解融资瓶颈,累计发放小额信贷3.3亿元,7000余名贫困户受益,确保了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能增收。林业生态推动。完成造林绿化9.5万亩、生态管护34.3万亩、退耕还林2.2万亩、核桃提质增效4万亩,推广林下经济立体种养模式,生态扶贫“五个一批”成为了贫困群众“绿色银行”。劳务就业带动。纵深推进“六个倾斜”政策,及时采取“六个一批”措施,严格落实“358”务工补贴政策,今年1.2万名受疫情影响贫困劳动力实现返岗就业。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去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1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不仅于此,“大统筹”模式也为农村集体积累提供了有益借鉴,探索形成了土地租赁、项目扶持、资本增值、企业带动、资产盘活、旅游增收等集体经济增收“六条路径”,目前,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三是抓重点全面保障,夯实了民生硬基础。近年来,我们统筹资金办大事,尽锐出战促攻坚,累计整合财政扶贫资金7.8亿元,实施项目1202个,全面夯实了贫困村发展基础。我们紧盯“水电路网”等突出问题,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224处,改造升级电网150千米,完成土地整理7.74万亩,互联网实现全覆盖,新建改建通村公路612公里,便民桥11座。特别是我们精准聚焦“三保障”,累计发放教育资助金5666余万元,补偿贫困人口医疗费用 1.5亿元,帮助5796余户贫困群众圆了安居梦。几年来,我们用实际行动践行民生至上、普惠共享理念,每年将84%以上的财政支出计入“民生账本”,确保了安全饮水“有保证”、 义务教育“有学上”、 群众患病“有‘医’保”、 贫困群众“有居安”,提升了群众幸福感。

四是多举措正向激励,激发了群众内动力。贫困群众既是脱贫攻坚对象,更是脱贫致富主体。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我们主要在三方面下实功:精准投放政策,实施入户走访、健康义诊、教育资助、志愿服务、环境整治、文化下乡、党员培训、日间照料中心、集体资产性收益、评选表彰“十个全覆盖”行动,引导群众依靠勤劳双手脱贫致富。强化扶志扶智,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排演晋剧现代戏《第一书记日记》,拍摄电影《岭上花开》,编撰《那山那村那人》脱贫读本,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28期,组织贫困劳动力专项招聘16次,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激励群众有志想做、有事可做、有技会做。发挥示范带动,全县建立农产品固定销售点50余个,消费扶贫超市12个,年销售农特产品1500余万元;用好全县136个“爱心超市”,放大“昔阳好人”“美丽人家”“两示范一标兵”等评选效应,表彰脱贫攻坚先进典型68人、“两示范一标兵”960名,激励脱贫志气,坚定小康信心,教育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五是压责任强化帮扶,拼出了脱贫精气神。脱贫攻坚任务能不能完成,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近年来,我们安排市县帮扶单位155个,派驻工作队151支,选调帮扶干部5000余名,深入一线开展帮扶,坚决做到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一线推动压责任。严格落实“四不摘”“四不减”重大要求,实行一线工作法,县委书记扛牢第一责任,开通书记“直通车”,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顶梁柱”,我们压紧压实三级书记抓扶贫政治责任,2018年以来三级书记走访贫困户1.8万户,带动更多党员干部坐在群众炕头、走进田间地头,推动了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片区作战聚合力。以县为战分区划片,县四套班子“双线”作战,包区包片,既当指挥员,又当督导员,2016年以来召开县级脱贫重要会议120余次,形成了县乡村作战体系,实现了脱贫办、扶贫办、驻村办“三办合一”,确保了脱贫攻坚上下联动,整体推进。一套机制保成色。先后出台了乡村治理、作风建设、三重一大、村干部管理4个“20条”措施,制定考核办法,力戒形式主义,严肃追责问效,倒逼省市反馈我县所有问题销号清零,确保脱贫攻坚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六是以改革撬动发展,找准了衔接切入点。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地增值、企增效、村增财、人增收”目标,挖掘乡村旅游集成、产业空间提升、以工促农助力、土地整理增容、集体资产开发“五大特色优势”,探索了“改革+特色产业”“改革+乡村旅游”“改革+有机旱作”“改革+特色文化”等路径,谋划实施了十大产业廊带、十大产业园区和十大重点产业等一批跨区域、多集成、大体量的入市优质项目,以农村集成改革走深走实乡村振兴之路。截至目前,累计撬动吸引工商资本41.59亿元,引入企业35个,实现产值9.88亿元,助力集体增收1400万元。此项改革,切实将生态优势、农村资产、土地资源转化为了经济发展潜力,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各位记者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回顾过去,成绩来之不易;展望未来,目标催人奋进。昔阳近年来的脱贫攻坚实践,是党领导全县人民建设美好生活的一个生动缩影;昔阳近年来的脱贫攻坚成效,是山西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近年来昔阳决战脱贫攻坚的工作实践再次说明:唯有看齐追随才能把准道路方向。旗帜就是方向。昔阳县不断加强党对脱贫工作的领导,学思践悟、笃志躬行,推动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保证了各项事业始终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正确方向奋勇前行。唯有探索创新才能形成决胜之势。在脱贫奔小康的金光大道上,我们优化顶层设计,大胆创新探索,从“三步走”战略到“一图七表”,从“六个倾斜”政策到“六个一批”措施,从“双线作战”到“十个全覆盖”行动,不仅让政策更接地气,而且激发了攻坚伟力,加速了全面脱贫奔小康进程。唯有实践历练才能走好砥砺征程。脱贫攻坚不仅是本领历练演兵场,更是作风锤炼大熔炉。广大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形成了风正劲足、激情干事的浓厚氛围,为全县上下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如期建成小康昔阳提供了坚强保障。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昔阳人民完全有信心、有决心,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新起点,敢想敢干再出发,聚心聚力再奋斗,努力建设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我们将继续坚持脱贫巩固提升与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坚持抗击疫情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坚持贫困村提质与美丽乡村建设相融合,只争朝夕、勇毅笃行,不负韶华、冲刺攻坚,圆满交出新时代昔阳决战脱贫、决胜小康合格答卷!

名词注解:

1.六个倾斜政策: 即县域内国有、民营企业,县城大物业用工向贫困户倾斜;县城园林管护、环卫保洁、免费公交等岗位用工及廉租摊位出租向贫困户倾斜;村级日间照料中心、垃圾清运、护林防火等公益性岗位用工向贫困户倾斜;村级收益性固定资产处置向贫困户倾斜;村级实施的各类工程用工向贫困户倾斜;村级党员干部经营的营业性摊点用工向贫困户倾斜。

2.六个一批措施:即外出就业补助激励一批,光伏收益分配安置一批,百企帮扶解决就业一批,公益岗位帮助就业一批,重点工程用工支持一批,自主创业解决就业一批。

3.“358”务工补贴政策:即县内务工每人补贴300元/年,县外省内每人补贴500元/年,省外每人800元/年。

4.“两示范一标兵”评选:即评选脱贫争先示范户、孝心之家示范户、卫生家庭标兵。

和顺县副县长李朝龙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好!

巍巍太行,生态和顺。我是和顺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朝龙。非常荣幸参加全市“决战全面小康 决胜脱贫攻坚”新闻发布会,在此,我代表和顺县委、县政府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新闻界的各位朋友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和顺脱贫攻坚事业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和顺县委、县政府不忘扶贫初心,牢记脱贫使命,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领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奋力攻坚。2018年11月,和顺县脱贫摘帽的14项指标全部高质量完成。2019年4月18日,省政府正式宣布和顺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19年7月上旬,我县代表省委、省政府接受了国家第三方脱贫摘帽抽检,抽查结果位列全省抽查县第一。2018年、2019年在全省年度脱贫成效考核中连续两年被评为最高等次“好”。2019年10月份和顺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被授予“山西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十三五”期间,我县共完成了173个贫困村、17797户贫困户、48873人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截止今年10月底,所有贫困人口已全部高质量退出,贫困发生率从 降到0,脱贫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全县所有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住房安全、基本医疗、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2100元,增长到2020年的8370元,增长率达298.57%。贫困村集体经济由2014年的不足5000元,增长到2020年的5万元,其中有14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达到或超过5万元。全县173个贫困村网络覆盖、通动力电、通村公路硬化率、综合文化活动场所(地)覆盖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连续三年实现100%。全县266个有贫困户的建档立卡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村容户貌得以全面改善。全县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东猪西牛中菌菇,一区两园三龙头”的产业格局日趋成熟,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项目948个,带动48873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200元;成功创建肉牛—火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肉牛—中药材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火麻2.3万亩、中药材1万亩、肉牛饲养量达到6.5万头,带动8500余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发展肉鸭、肉鸡等现代畜牧养殖项目26个,带动9100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000元。

进入脱贫攻坚期以来,和顺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必须坚决完成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维护核心见诸行动,站在树牢“四个意识”的高度谋略脱贫攻坚,站在践行“两个维护”的高度狠抓脱贫攻坚,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了和顺脱贫攻坚之路。

——精心组织谋划,“和顺构架”统揽脱贫攻坚。立足县情,2017年以来每年都要制定出台《脱贫攻坚行动计划》、配套制定12个地方政策和18个实施办法,解决每年脱贫攻坚“干什么”、“怎么干”“干成啥”的问题,将全县人民统一到脱贫攻坚大业上。

——适时动态调整,始终把握线上线下一致的准确性,“和顺精准”完成减贫防贫。采用“四抓一包”办法,深入开展贫困人口动态调整常态化管理,创造性解决了“户在人不在、人在户不在”等5类20余个实际问题,历经数次多轮调整,全县贫困人口总规模由2014年的18759户50368人,调整为17797户48873人,确保了贫困人口的精准程度。同时制定“1+2”“五项机制”“十项政策”等防贫机制,实现了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的动态监测,返贫风险降到了最低点。

——统筹战疫战贫,始终致力壮大产业促增收的靶向,“和顺路径”支撑脱贫攻坚。2014年以来累计投资17.66亿元,实施脱贫攻坚项目1931个,带动17797户48873人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500元;谷子、紫苏、中药材等新产品获得GAP创建证书236个,其中GAP产品证书101个、有机产品证书79个、有机产品转换证书56个;“太行云牛”新品种申报进展顺利,全县8500余户贫困户牛存栏达到1.9万头牛,人均增收3200元。特别是今年我县制定出台《和顺县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完胜的十条措施》,着力保障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产业已覆盖所有贫困户。

——创新六项机制,始终遵循实事求是解难题的办法,“和顺特色”引深脱贫攻坚。一是创新项目资金管理机制,实现扶贫资金精准使用。制定了《和顺县脱贫攻坚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建设管理实施办法》,解决了项目建设中职责不明、权属不清问题,实现了由部门行为到县委、县政府统揽实施的转变。二是创新扶贫资产利益机制,实现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制定了《和顺县资产性收益扶贫实施方案》《和顺县加强扶贫资金项目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解决了扶贫项目与贫困户利益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完成了930个项目73167.61万元的资产确权,确保了贫困人口长期收益增收。三是创新干部驻村管理机制,实现三支队伍用心帮扶。在全省率先出台《和顺县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积分制管理办法》,解决了驻村不出工、工作不深入、办事不实在等问题,对全县266个建档立卡村实施精准帮扶,投入资金4900多万元,实施项目589个,为群众办实事6100多件。四是创新外出务工帮扶机制,实现政策落实全覆盖。制定了《党建带工建 同心促脱贫实施方案》,创新“1+4”工作载体和“五项服务”,解决了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帮扶对接困难、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流动党员活动不及时、收入测算不准确等问题,成立了乡镇工会联合会村级工作组286个,对13290名外出贫困人口实现全方位、立体式政策帮扶。五是创新生态扶贫运营机制,实现网上直销农副产品。创新生态扶贫运营机制,与阿里巴巴生态脱贫基金会、桃花源基金会、猫盟协会合作,实施了和顺公益保护地项目,全国2400万支付宝用户认领和顺2016.1万平米森林保护地,推出“和顺原醋+华北豹头像牵绣礼盒”系列产品,带动5300余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六是创新五名兴教战略机制,实现阻断代际贫困传递。一方面通过控辍保学,提高教育保障能力,让贫困家庭的适龄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在全市率先实行普通高中在校生免除学费政策,提前实现了本县学生12年免费教育,另一方面创新机制,大力实施“五名兴教(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名学生、名学校)”、“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机制,2017年以来,38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上千名学生考取“985”“211”名牌大学,和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省示范行列。

——衔接乡村振兴,始终突出拆建并重抓好示范廊带建设的方略,“和顺面貌”折射统筹发展。2016年以来累计投资2.41亿元实施项目911个,拆除违建1212处28.16万㎡,腾退土地72.36万㎡,硬化街道364万㎡,新建文化党建广场63个,绿化507万㎡,266个建档立卡村的村容户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特别是今年我们重点实施了“立足乡情县状制定乡村振兴计划,发挥优势功能实施乡村振兴示范,围绕文化积淀创建美丽乡村家园”三大活动,投资1.23亿元,着力打造了以“5个市级精品示范村创建和沿线13个重点治理村为建设重点”的38公里乡村振兴示范廊带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完善了特色产业升级和公共服务提档。

——聚焦民生民意,始终高位推动各项脱贫政策的落实,“和顺答卷”恩泽梁余人民。2015年以来累计发放贫困学生生活补助22793人次1162.7413万元,雨露计划累计资助贫困学生2250人564万元;慢病签约管理贫困户6041户9195人,“三保险、三救助”累计报销各类费用14550万元;1239户贫困户实施危房改造,聘请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对全县17797贫困户农村住房进行安全鉴定;4870户7055人贫困人口享受农村低保,992户992人贫困人口享受特困供养,实现了应保尽保;累计发放光伏收益资金4437.38万元,12178人受益,人均增收3643元;全县30181名农村贫困劳动力实现应培尽培,13290名贫困劳动力实现了持证上岗,各项扶贫政策全部落实兑现到位。

——攻坚深度贫困,始终坚持“六环联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和顺模式”体现担当作为。为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和顺县立足实际,制定出台了《和顺县整村易地扶贫搬迁38问》地方性政策,解决了搬迁村参军入伍人员、出嫁新生人员、在外学生、财产户拆旧复垦等实际问题,完成了41个村1838户4954人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和拆旧复垦任务,在县城建设了“康阜嘉园”和“梁余新苑”2个集中安置小区,配套建设了1600个菌菇大棚和9188平米的两个扶贫生产车间。菌菇大棚实行搬迁群众以棚入股和到菌菇园区务工两种方式助力增收,园区吸纳187余人务工,人均增收8000余元,1600户参与分红,每户增收500元,实现了入股和劳务双增收。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422个,263个搬迁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2—3万元,真正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

——聚力补短强弱,始终严格与时俱进对标对表找差距的要求,“和顺整改”彰显精益求精。脱贫攻坚以来,我县以“闻过则喜”的态度认真对待国考省考、巡视巡察和审计督导发现问题,采取“台账销号管理抓整改、分类分层分级抓整改、从严从实从长抓整改”的办法,着力整改各类反馈问题243条。较真碰硬开展了“十二项问题清零”专项行动,解决自查问题和弱项弱点45个,全面提升我县脱贫成色。

——强化舆论宣传,始终营造积极向上的攻坚氛围,“和顺成效”印证脱贫历程。我们充分运用中央、省、市各大新闻媒体以及扶贫公众号等新闻平台,全面宣传报道我县脱贫攻坚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700余篇,《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合作社里更红火”、“回村操起老本行”“和和顺顺奔奔小康”;中新网报道了“国贫县摘帽不松紧,山西和顺使‘硬办法’决战贫困”;《工人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和顺县实现外出务工农民精准帮扶全覆盖”;《山西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特色产业铺富路”;《晋中日报》刊登了“2020年和顺擂响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激昂战鼓”等反映我县脱贫攻坚的好做法、好经验,集中展示了和顺扶贫特色和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弘扬了和顺脱贫攻坚精神。

——扛牢主体责任,始终保持五级书记抓扶贫的态势,“和顺担当”引领攻坚伟业。我县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26名县级领导包保全县10个乡镇、173个贫困村,全面加强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严格执行“包保责任、任务倒逼、定期研判、红黑榜、激励评比”等五项工作机制,出台《和顺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五级责任主体工作职责》、《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百日会战”一线积极发挥干部作用的通知》,形成“县级干部沉一线、科级干部挂一线、三支队伍驻一线”的脱贫攻坚工作格局,“思想正、作风硬、工作实、群众赞”和顺干部名片擦亮晋中大地。

名 词 注 解

1、防贫机制

“1+2”:《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实施办法》和《关于健全完善产业带贫益贫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完善减贫防贫保险机制的指导意见》等三个文件(简称“1+2”)

五项机制:一是抓好“两类人员”的监测,建立返贫监测预警机制。二是用好贫困人口保障保险,建立保险保障机制。三是构建小额信贷风险防范体系,建立风险补偿金处置机制。四是完善农业、畜牧风险防范体系,建立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保险机制。五是开展“五进九销”消费扶贫,建立社会扶贫帮扶机制。

十项政策:落实教育脱贫政策,建立阻断代际贫困制度;落实健康脱贫政策,建立防止过度医疗制度;落实危房改造政策,建立完善旧房提升制度;落实兜底脱贫政策,建立稳定增长保障制度;落实兜底脱贫政策,建立稳定增长保障制度;落实光伏扶贫政策,建立公益岗位就业制度;落实培训就业政策,建立持证上岗创业制度;落实党建带工建政策,建立外出务工管理制度;落实企业扶贫政策,建立社会扶贫济困制度;落实驻村帮扶政策,建立长期结对帮扶制度;落实组织建设政策,建立抓党建促提升制度。

2、党建带工建

“1+4”工作载体:一个平台,即:建立微信群服务平台。四本台账,即:外出务工人员入会台账、信息登记台账、服务台账和收入台账。

五项服务:创业服务、培训服务、维权服务、困难服务、奖补服务。

3、五名兴教: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名学生、名学校

 

中共榆社县委副书记、统战部长 高 杰

女士们、先生们、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首先,我代表榆社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对大家长期以来给予榆社的关心、关注和关爱,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重点围绕“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向大家介绍近年来榆社县脱贫攻坚工作情况。

榆社县地处太行山中段西麓,位于晋中市东南部,辖4镇5乡、169个行政村(建档立卡初期271个),总面积1699平方公里,总人口14.2万,其中农业人口11.7万。榆社属省定贫困县,建档立卡初期贫困发生率高达42%,是晋中市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脱贫攻坚以来,我们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化政治担当,落实精准方略,下足绣花功夫,到今年三季度末,全县共减贫18055户44372人,15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降低至零,803户监测户、230户边缘户全部解除返贫致贫风险。今年2月27日,省政府正式发文批准退出贫困县。

一、扛牢政治责任,构建全力攻坚体系

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累计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议140余次,31名县级领导对全县151个贫困村进行包保全覆盖,市县两级146个帮扶单位负责人全面落实驻村帮扶“第一责任人”责任,745名第一书记、工作队员“五天四夜”一包到底,7149名干部包扶全部贫困户,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二、拓宽两条路径,稳固脱贫增收根本

产业扶贫上,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发展设施蔬菜、中药材、小杂粮、笨鸡等特色种养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脱贫链。产业扶贫累计惠及贫困户4.79万户次、11.86万人次。生态扶贫累计惠及4.84万人次,在“一个战场打赢了两场战役”;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累计惠及贫困户1.94万户、4.85万人。就业扶贫上,开发出“定向输出、就地就近、居家灵活”三种就业方式,全县劳务就业人口46812人,其中贫困人口18909人,年人均劳务收入1.5万元。同步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扶贫车间企业培训等各类培训班169期,培训10652人次,累计发放外出务工补贴2006.93万元,持证率、就业率分别达到100%、98%。

三、落实行业政策,提升综合保障水平

坚持全面排查,精准落实行业扶贫政策,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先后投资7577万元,实施7101户贫困户、边缘户危房改造;新建修缮203所标准化村卫生室,222名村医全部持证上岗;投资557万元实施93个村级文化场所提升工程,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实施220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提质,完成97.69公里的39个村通公路项目,完成229个村村容户貌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进一步补齐。全面落实健康扶贫“双签约”、“三保险三救助”政策,开展“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住院综合报销比例84.73%。实行“日申报、月鉴定”,4165名贫困人口纳入慢性病管理。严格落实各类资助政策,累计覆盖贫困学生42491人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全覆盖,投资近1500万元新建幼儿园9所,新增学位660个。坚持应保尽保,农村低保9492人、特困供养1513人,低保特困总人数占贫困人口的24.8%;新建53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2800多名老年人提供服务。

四、实施易地搬迁,夯实脱贫攻坚基础

我们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我县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累计投资5.5亿余元,新建集中安置点9个,安居住房18.6万平方米,完成了9613人的易地搬迁任务,占晋中市搬迁人口三分之一,总人数搬迁入住率达到100%,为如期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围绕“搬得出、稳得住”,两地发力做好后半篇文章。在迁入地,安置点同步配套建设10个扶贫车间,建设运营6个,吸纳贫困人口355人;采取“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全县9个乡镇、84个村、1600余名妇女参与居家气球加工;统筹全县各机关事业单位保洁、保安、园林绿化等用工,安置602名贫困人口上岗就业。在迁出地,抢抓“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机遇,实行“拆旧复垦+土地流转”一体推进,68个整体搬迁村已完成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51个村,实现了村退资本进。充分发挥“党建促脱贫”引领作用,专门成立了移民新区综合服务中心,组建7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基层党组织,设立8个党建工作站,将县城安置小区纳入社区化统一管理。真正让搬迁群众融入了新社区、过上了新生活。

四、创新工作方法,打造脱贫攻坚特色

为推动全县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打通贫困群众便利出行“最后一公里”,我们统筹布局,投资1800万元在全省58个贫困县中率先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车辆由79辆增至114辆,公交线路由18条增至26条,农村公交站点由186个增至222个。坚持搬迁小区与医养结合保障中心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并在全省率先实行医养结合“公建公营”,实现了医养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入住的近百名老人提供了及时便捷的医疗服务,这一探索做法,获得了2020年山西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组建榆社县社会扶贫管理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爱心超市、项目超市、消费扶贫、孝善养老”为有效载体的“1+4”社会扶贫新模式,全县169个行政村全部建立孝善养老理事会,累计收缴赡养金5045.44万元,兑换485.46万个“爱心积分”,构建起了“党建引领、政府引导、子女尽孝、社会扶贫”的脱贫新格局。

在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实践中,我县的特色做法、创新之举,赢得了中央、省、市的充分肯定和认可。国家发改委公众号、中宣部“学习强国”平台对我县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亮点进行了报道;国务院扶贫办主管的《中国扶贫》以《解剖“麻雀”来看看—抓铁有痕》为题对榆社进行了封面报道;10月1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频道《走村直播看脱贫》栏目组走进社城镇社城村,“榆社扶贫经验”得到了大力推广。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坚定信心,攻坚克难,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奋力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胜利,为晋中高质量转型发展作出榆社新的更大的贡献!

[编辑:李宏]

手机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我要啦免费统计
//jz.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