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全面小康 书写脱贫摘帽的晋中答卷_黄河新闻网
 您所在的位置: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  晋中>专题>历次新闻发布会>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 书写脱贫摘帽的晋中答卷
2020-11-20 11:12:22    来源: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黄河新闻网晋中讯 11月19日,晋中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榆社、昔阳、和顺、左权四县围绕脱贫摘帽的经验和成果进行新闻发布。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晋中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确保了昔阳、左权、和顺、榆社,四个贫困县相继成功脱贫摘帽,实现了“首战首胜”“再战再胜”“连战连胜”,全市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书写了脱贫摘帽的晋中答卷。

昔阳:靶向发力,实现脱贫攻坚首战首胜

昔阳县是全省首批、晋中市首个脱贫摘帽县。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18769户39988人,151个贫困村,贫困发生率为21.8%,是省定贫困县。通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昔阳紧扣现行脱贫标准和“两不愁三保障”底线任务,围绕脱贫攻坚总目标,聚焦产业、就业“两大主攻方向”,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到2017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0.53%,贫困村退出146个,贫困县摘帽的14项指标全部完成。2018年9月7日,经省政府批准,昔阳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了全省首批、全市首个脱贫摘帽县。截至目前,昔阳所有贫困人口已全部脱贫,15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各项目标任务。

统筹做实产业,开辟了增收新路径。特色农业拉动。“菜果猪菌药”齐头并进,打造了“杂粮果蔬、畜禽药茶、功能食品”产品链,形成了“上接市场、下连基地、中联群众”产业群,2万余名贫困人口加入了“种养加”合作社,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能增收。光伏产业驱动。建设59座村级光伏基站,带动99个贫困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9万元,惠及1万余户贫困户。农村电商撬动。培育县级运营中心4个、电商企业52家、村级电商服务站321个,架起了农业数字桥梁,开辟了农产品上行通道。金融惠民促动,累计发放小额信贷3.3亿元,7000余名贫困户受益,确保了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能增收。林业生态推动,生态扶贫“五个一批”成为了贫困群众“绿色银行”。劳务就业带动。纵深推进“六个倾斜”政策,及时采取“六个一批”措施,严格落实“358”务工补贴政策,今年1.2万名受疫情影响贫困劳动力实现返岗就业。

抓重点全面保障,夯实了民生硬基础。累计整合财政扶贫资金7.8亿元,实施项目1202个,全面夯实了贫困村发展基础。紧盯“水电路网”等突出问题,实施农村饮水安全提升工程224处,改造升级电网150千米,完成土地整理7.74万亩,互联网实现全覆盖,新建改建通村公路612公里,便民桥11座。特别精准聚焦“三保障”,累计发放教育资助金5666余万元,补偿贫困人口医疗费用 1.5亿元,帮助5796余户贫困群众圆了安居梦。每年将84%以上的财政支出计入“民生账本”,确保了安全饮水“有保证”、 义务教育“有学上”、 群众患病“有‘医’保”、 贫困群众“有居安”,提升了群众幸福感。

多举措正向激励,激发了群众内动力。精准投放政策,实施入户走访、健康义诊、教育资助、志愿服务、环境整治、文化下乡、党员培训、日间照料中心、集体资产性收益、评选表彰“十个全覆盖”行动,引导群众依靠勤劳双手脱贫致富。强化扶志扶智,排演晋剧现代戏《第一书记日记》,拍摄电影《岭上花开》,编撰《那山那村那人》脱贫读本,激励群众有志想做、有事可做、有技会做。发挥示范带动,用好全县136个“爱心超市”,放大“昔阳好人”“美丽人家”等评选效应,表彰脱贫攻坚先进典型68人、“两示范一标兵”960名,激励脱贫志气,坚定小康信心,教育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改革撬动发展,找准了衔接切入点。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按照晋中市委“五地一产”入市改革要求,围绕“地增值、企增效、村增财、人增收”目标,谋划实施了十大产业廊带、十大产业园区和十大重点产业等一批跨区域、多集成、大体量的入市优质项目,以农村集成改革走深走实乡村振兴之路。截至目前,累计撬动吸引工商资本41.59亿元,引入企业35个,实现产值9.88亿元,助力集体增收1400万元。此项改革,切实将生态优势、农村资产、土地资源转化为了经济发展潜力,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和顺:精准施策 全力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

和顺地处山西省境东陲,太行之巅,是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良好的生态和优美的山水一方面孕育出美丽的神话传说,另一方面山区的诸多限制也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和顺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发生率45.6%。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和顺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领全县人民团结拼搏、奋力攻坚。2018年11月,和顺县脱贫摘帽的14项指标全部高质量完成,2019年4月18日,省政府正式宣布和顺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17797户48873人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住房安全、基本医疗、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100元,增长到2020年的8370元。贫困村集体经济由2014年的不足5000元,增长到2020年的4万元,其中有140个贫困村集体经济达到或超过5万元。

壮大扶贫产业,致力促增收靶向。2014年以来和顺累计投资17.66亿元,实施脱贫攻坚项目1931个,带动17797户48873人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500元;谷子、紫苏、中药材等新产品获得GAP创建证书236个,其中GAP产品证书101个、有机产品证书79个、有机产品转换证书56个;“太行云牛”新品种申报进展顺利,全县8500余户贫困户牛存栏达到1.9万头牛,人均增收3200元。“东猪西牛中菌菇,一区两园三龙头”的产业格局日趋成熟,发展农业特色产业项目948个,带动48873名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200元;成功申报肉牛—火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肉牛—中药材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种植火麻2万亩、中药材1万亩、牛存栏达到6.5万头,带动8500余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

创新机制解难题,引深脱贫攻坚。创新扶贫资产利益机制,解决了扶贫项目与贫困户利益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完成了930个项目73167.61万元的资产确权,确保了贫困人口长期收益增收。创新干部驻村管理机制,在全省率先出台《和顺县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积分制管理办法》,解决了驻村不出工、工作不深入、办事不实在等问题,为群众办实事6100多件。创新“1+4”工作载体和“五项服务”外出务工帮扶机制,成立了乡镇工会联合会村级工作组286个,对13290名外出贫困人口实现全方位、立体式政策帮扶。创新生态扶贫运营机制,与阿里巴巴生态脱贫基金会、桃花源基金会、盟猫协会合作,实施了和顺公益保护地项目,全国2400万支付宝用户认领和顺2016.1万平米森林保护地,推出“和顺原醋+华北豹头像牵绣礼盒”系列产品,带动5300余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创新五名兴教战略机制,大力实施名校长、名班主任、名教师、名学生、名学校)、“县管校聘”和校长职级机制,和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省示范行列,阻断代际贫困传递。

攻坚深度贫困,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完成了41个村1838户4954人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和拆旧复垦任务,在县城建设了“康阜嘉园”和“梁余新苑”2个集中安置小区,配套建设了1600个菌菇大棚和9188平米的两个扶贫生产车间。菌菇大棚实行搬迁群众以棚入股和到菌菇园区务工两种方式助力增收,园区吸纳187余人务工,人均增收8000余元,1600户参与分红,每户增收500元,实现了入股和劳务双增收。扶贫车间提供就业岗位422个,263个搬迁妇女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增收,人均年增收2—3万元,真正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

左权:以户为基,老区百姓脱贫奔小康

左权县因抗日名将——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牺牲于此而得名,是闻名全国的革命老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县总人口16万,2014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村129个,贫困户20640户,贫困人口53645人,贫困发生率38.2%。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老区百姓与全国同步奔小康,左权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统揽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首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坚持“以户为基”理念,攻坚克难,迎难而上,毫不松懈,全力以赴推进脱贫攻坚工作。2019年4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左权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截至目前,全县剩余未脱贫人口83户158人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并进入退出程序。

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通过不断努力,左权县形成了“东南核桃、中北杂粮、沿河蔬菜、西部养殖”产业大格局,带动贫困群众增收效果明显提升。目前,全县核桃产业达36万亩,设施蔬菜总面积达1.49万亩,杂粮种植面积达10万亩,中药材产业面积达10万亩,畜禽养殖饲养量达170万头(只),光伏扶贫电站总容量达97.8兆瓦。八大产业覆盖全县129个贫困村,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全覆盖,60%的贫困人口依靠产业稳定脱贫增收,全县129个贫困村实现了有脱贫产业、有带动主体、有合作经济组织,贫困户有增收产业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五有”全覆盖。

“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制约着老区百姓的脱贫。为切实解决的问题,左权结合实际,对全县32个自然村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期间,全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457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806人、同步搬迁772人,安置入住率100%。同时,为实现搬迁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左权县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共投入1770.28万元入股联村光伏扶贫电站,带动搬迁贫困户户均增收1100元。2020年投资885.14万元发展特色有机中药材产业、特色有机水果产业、特色有机种养殖产业等,确保搬迁群众多渠道增收致富。为有劳动能力的搬迁建档立卡户提供环卫、保安、保洁、园林绿化等公益岗位1254个,确保有劳动能力的搬迁贫困户实现就业全覆盖。

左权县精准落实扶贫政策,确保贫困群众应享尽享。落实生态扶贫政策,实施荒山造林22万亩,全部由45支脱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贫困人口参与造林4624人次,人均增收6500元以上。实施2020年退耕还林4万余亩,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5000余户,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1500元。落实金融扶贫政策,全县扶贫小额信贷累计投放4.43亿元,贴息3824万元,涉及贫困户10313户,用于发展生产增收脱贫。落实教育扶贫政策,资助贫困幼儿、中小学生43306人次,“雨露计划”资助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4763人次,实行应助尽助全覆盖。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健康扶贫“双签约”做到了应签尽签,签约率100%。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根据统计,左权县近年来累计投入脱贫攻坚各类资金达50亿元,实施项目1210个,新改建农村路199条、338.1公里,11条太行一号旅游公路9条通车、2条完成主体,通车里程规模全省第一。全县宜居示范村达到52个。实施项目覆盖到全县129个贫困村,村容村貌、户容户貌、精神风貌得到明显改善。

榆社:攻坚拔寨 破解脱贫摘帽难题

榆社是晋中市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全县总人口14.2万,其中农业人口11.7万,属省定贫困县,建档立卡初期贫困发生率高达42%。

针对榆社条件差、底子薄、任务重的实际情况,晋中市和榆社县,采取超常规举措,举全市之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9年12月榆社接受了第三方评估考核,在当年摘帽的17个县中取得了最高评价“好”的等次;2020年2月27日,山西省政府正式发文批准退出贫困县。

把稳定增收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保证。产业脱贫格局基本形成,全县产业扶贫累计惠及贫困户4.79万户次、11.86万人次。实施生态扶贫“五个一批”工程,造林绿化14.35万亩,生态扶贫累计惠及4.84万人次,光伏扶贫、旅游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累计惠及贫困户1.94万户、4.85万人。就业扶贫成为最有效方式,开发出“定向输出、就地就近、居家灵活”三种就业方式,让贫困群众有了更多的就业自主权,全县劳务就业人口46812人,其中贫困人口18909人,年人均劳务收入1.5万元。资产性收益扶贫拓宽了增收路,统筹光伏、后续产业、扶贫项目等集体经济收入,开发设置农村公益岗位,优先安排贫困人口和边缘人口。全县光伏扶贫电站总规模20.4兆瓦,惠及271个村、贫困人口13419人;深度贫困村产业分红收益惠及68个村、贫困户2067户;保森养羊项目惠及258个村,分红收益430.6万元。

攻克最大难题,实现万人搬迁。完成占晋中市搬迁人口的三分之一、全县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和农业人口近十分之一,总人数9613人的易地搬迁任务。采取“一次性规划布局、一次性开工建设”的办法,合理布局了9个新建安置点。高标准新建安居住房18.6万平方米。坚持把搬迁小区作为一个“脱贫摘帽综合体”来对待,配套完善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配套建设扶贫车间。在迁出地,抢抓“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机遇,实行“拆旧复垦+土地流转”一体推进,68个整体搬迁村已完成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51个村,实现了村退资本进。

补齐发展短板,提升脱贫质量。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质工程,饮水安全达标率100%;实施了村通公路项目,行政村通公路全覆盖;实施了互联网覆盖和手机信号优化工程,全县农村通讯网络全面通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成标准化卫生室203所,222名村医全部持证上岗;实施93个村级文化场所提升工程,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实现全覆盖;坚持应保尽保,低保特困总人数占贫困人口的24.8%。改善人居环境质量,投资1.6亿元完成村容户貌整治,今年又实行了“巩固提升全覆盖工程”,全部行政村达到了清洁村庄标准。

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贫困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创新推出“扶贫项目自助餐”,把产业项目的选择权交到了贫困户手上,2016—2020年累计实施“自助餐”产业项目1300个,投入扶贫资金4.9亿元。坚持搬迁小区与医养结合保障中心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在全省率先实行医养结合“公建公营”,做到“特困群众在哪里、医疗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创新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行,在全省贫困县中率先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创新农村环卫市场化运作,由乡镇自主选择环卫公司进行运作,确保了所有行政村环境卫生得到有效治理。创新社会扶贫模式,组建榆社县社会扶贫管理服务中心,打造以“爱心超市、项目超市、消费扶贫、孝善养老”为有效载体的“1+4”社会扶贫新模式。

 

[编辑:李宏]

手机黄河新闻网晋中频道 我要啦免费统计
//jz.sx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