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上午,晋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市政府南区2号楼301会议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晋中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冬明就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情况,向媒体进行通报。来自省、市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晋中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王国全主持新闻发布会。
晋中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冬明
大家好!借此机会对新闻界给予我们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今天发布的主题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情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并作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战略部署。这对我们做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市域社会治理的治理单位主要以设区的城市为载体,强调市级层面的“主导者”角色定位,突出“以城区为重点”的空间治理取向,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对上承担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的重要责任,对下又指导基层一线工作,是推动基层治理的组织者、领导者。通过发挥市一级的统筹协调以及资源和技术优势,更为有效地应对城乡区域发展过程中各类新型社会矛盾风险的挑战,从而真正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加强整体设计、整合资源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督导考核、推动解决重大问题。市委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施方案》《晋中市深入开展“三治三零”创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实施方案》《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2020年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为全市扎实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提供了依据。
一、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总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民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把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注重理念提升、思维拓展、机制优化和方法创新,树立目标导向、政治导向、民本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平安建设的新需求,努力提高我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
在工作目标上,就是要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政法工作和平安建设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点,集中推进以市域为主体的新探索新创造,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工作,推进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善治水平更加提高,预测预警预防风险的能力更加提升,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基层基础工作更加务实,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市情、贴近实际、顺应时代要求、具有晋中特色的市域社会治理新路子。
二、我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集中体现在实施“十个项目”上:
(一)实施党建引领全面覆盖项目。将党建引领作为贯穿、保障社会治理的主线,努力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建立健全“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工作模式,把党建网络延伸到群团组织、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每一个单元,以党建联动促进社会治理整体效能提升。
(二)实施“三治融合”城乡善治项目。一是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城乡村(社区)群众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以村(居)委会为主导,业委会、村集体经济组织、物业公司、群众团体、基层社会组织等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新型村(社区)治理体系。二是坚持法治为本。通过研究制定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破解攻克市域社会治理难题。坚持依法行政,不断规范和完善行政决策机制,落实政务公开运行机制。持续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法治宣传教育体系建设,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三是坚持德治为先。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联动机制。
(三)实施多元治理活力激发项目。健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网状治理模式,形成分工负责、良性互动的多元主体共治格局。注重组织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平安志愿者、义务巡逻队等作用,凝聚村(居)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合力,让城乡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
(四)实施矛盾纠纷源头预防项目。不断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加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和制度建设,完善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非诉讼方式和诉讼有机衔接、协调联动的纠纷解决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有效防范化解个人极端案(事)件风险。
(五)实施重大风险监测预警项目。紧盯重点人员、重点物品,紧盯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紧盯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紧盯重点时段、重要节点,完善应急联动处置机制,构建实战化、扁平化、合成化的应急指挥模式,提高应急反应的速度和效率。
(六)实施基层平安创建项目。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为牵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加强社会治安混乱地区和治安突出问题的重点整治,持续推进村(社区)警务战略;加强行业性平安创建活动,开展“三治三零”创建工作,严格落实安全稳定主体责任,深入推进平安医院、平安校园、平安交通、平安商场等行业创建活动。
(七)实施网格服务能力提升项目。调整优化网格布局,不断扩大网格覆盖面,为精细化服务管理奠定基础。鼓励相关部门下沉力量参与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建立服务团队,使网格“办小事、报大事”和部门“办实事、解难事”成为常态。
(八)实施综治中心规范建设项目。完成乡镇(街道)、村(社区)综治中心标准化建设任务,提升综治中心实战效能。市级综治中心切实发挥指挥中枢作用,县级综治中心实现实体化运作,乡村综治中心成为创新市域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
(九)实施科技支撑智能应用项目。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加强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公安、智慧司法建设,完善智能辅助办案系统。探索建立以社情、警情、案情、舆情为基础的社会稳定数据信息系统,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信息化建设。大力推进“雪亮工程”,提高视频图像在实战领域的智能化应用。实行“最多跑一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等改革措施,为城乡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十)实施专业队伍综合培养项目。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社会工作者的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体系,积极推动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治理。
三、我市采取的推进措施突出“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党群共建。通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乡村干部难选难当等瓶颈问题,最大限度激发基层干部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按照“群众点单、社区下单、党员接单”的模式开展志愿服务,以服务提质推动社会治理提效。
二是坚持社会共联。探索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 “三社联动”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隐患排查、法律服务、矛盾调解、服务群众等工作,初步形成了特定人群服务类、应急救援类、心理服务类等为主的社会组织参与治理模式。
三是坚持网格共治。优化拓展全科网格模式,将党建、警务、文物、消防等基层治理工作纳入网格化体系,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在基层有效融合,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四是坚持源头共防。完善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多元化解基础平台,建立工作机制,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不稳定隐患和矛盾。
五是坚持信访共化。建立了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市法、检、公、司、信访“五长”巡访机制,全面启动下沉巡访,集中解决历史遗留、疑难复杂、久拖不决、群众反映强烈、潜在风险隐患大的重点信访案件。
总之,我们将通过优化市域社会治理组织体系、提升市域社会治理核心能力,进一步构建权责明晰、高效联动、上下贯通、运转灵活,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等多方主体合作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