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新闻网晋中讯(赵伟 李芳 李晓婷)农业的未来要依靠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生态农场等规模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来支撑,农民只有融入其中,被带动起来,才能在技术、品质、效益上走向更高层次。近年来,和顺县松烟镇田润生态农场依托新技术、新理念、新模式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的同时,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带动他们增收致富的积极性,助力乡村振兴。
依托新技术发展新产业
金秋九月,瓜果飘香。9月12日,松烟镇田润生态农场的大棚里,通红的圣女果挂满枝头,绿油油的螺纹椒缀满在低矮的秧上,圆滚滚的小西瓜躺在松软的土地上……黄瓜、甜瓜、西葫芦等长势喜人。看着眼前的硕果累累,农场工人路增凤的脸上绽放出甜蜜的笑容,干劲更足了,她高兴地说:“青椒、西红柿、黄瓜、小瓜品质挺好,这两天正摘呢,摘了一茬又一茬。”
田润生态农场承包的大棚,原是晋中市公安局在扶贫期间为松烟镇21个村帮扶建设的。为了让蔬菜大棚发挥最大效应,松烟镇积极招商引资,吸引民间资本投入,鼓励发展高科技绿色生态农业产业。
松烟镇便民服务中心主任左永丽说:“松烟镇在国家扶贫政策范围之内,提供保姆式服务,在土地流转、水、电、大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一系列的方便和服务,让引进的企业投资得放心。”
优惠政策的出台,良好营商环境的打造,让一心想回乡发展的日日新贸易执行董事郝永文有了建设农场的想法。他联系了自己在河北省永年县经营蔬果种植的老友杜文波,有着共同喜好的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依托新技术在这里合作开设生态农场,试种无公害绿色蔬果。
田润生态农场执行总经理郝永文说:“我来自农村,现在我又回到农村搞蔬菜种植,如何把周围的农民变成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在新技术、新理念、新经营模式的指引下,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我不断思考的,也是我不断实践的。”
农场技术指导员正在为农民传授黄瓜摘取技巧
然而,所有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杜文波在蔬果种植行业摸爬滚打了10余年,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他的试验基地,积攒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但初到和顺,面对大棚土壤病虫害、育种、气候等现实问题,他还是犯了难:“和顺这个地方虫害比较严重,我们在农业管理上、防虫治虫上花了很大的力气。”
种植新技术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硬指标”。在杜文波的带领下,打工的村民跟着学习改进大棚,查看种苗长势、研究土壤病虫、浇灌有机肥料,终于突破了眼前的技术瓶颈。
菜满园、瓜果香。从7月份开始,田润生态农场的蔬菜大量上市,广大农民看到黄瓜、辣椒这样的一个棚就能有将近500公斤的产量,极大地增强了发展的信心。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从空中俯瞰60个蔬菜大棚,黄土地与绿色的蔬菜相互映衬,格外显眼,蔚为壮观。这些大棚以租赁的方式承包给田润生态农场,为松烟镇21个村的村集体增加了收益。
据田润生态农场负责人杜文波介绍:“支付租金我们农场按照土地承包标准,一亩地650元,一个棚1200元。”
此外,农场还利用长期用工岗位,附近村的村民可以到农场打工,不仅不耽误农活儿,还能在家门口赚到不小的一笔钱。
田润生态农场工人路增凤说:“我们每天能挣80元,加一个小时的班给10元,收入挺不少,我们庄稼人能挣个钱就比在家休息强。”
“土地搞流转,不种有钱赚”“农民变工人,就近能打工”“农民当股东,年年能分红”已经成了多地规模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有模式”。农民通过流转土地、打工挣工资、股份分红等方式获取收益。但田润生态农场要做到的并不仅限于此,不仅要让农民“富口袋”,更要“富脑袋。”
农场技术指导王高山每天都要为打工的村民讲解蔬果的生长规律和摘取技巧,俨然将菜地变成了田间课堂。他介绍说:“农民主要从事的就是锄地、搭杈子、绑木架、摘菜,边干边学习,让他们学会怎么种。”
一开始只想单纯打工赚钱的村民,经过4个多月的劳动和学习,看到了大棚的效益,学到了种植技术,掌握了管理经验,传统的小农思想逐步转变。他们不再满足于为人打工,想要与农场合作,承包大棚,自己经营当老板。
近年来,田润生态农场把蔬菜种植基地打造成为培训实践基地,为周边群众、合作社、蔬果种植大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实践,让他们从“打工仔”变“合伙人”,紧密融入现代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分享利益链,实现“公司增收,群众致富”的双赢局面。
杜文波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是培养一批当地的农业生产高手。通过为他们免费提供技术、平价的肥料、农具,产出我们负责包销的合作模式,让农民看到希望,让他们获得更大的收益。”
创新营销效益增
走进田润生态农场的蔬果储存冷库内,映入眼帘的是像艺术品一样整齐摆放着的“黄瓜墙”,一袋袋包装好的优质圣女果等待着商家前来,各种“新鲜出炉”的蔬果正在被工人分装、打包。当日下午4点刚过,蔬果批发商乔彦国就和往常一样,开着货车前来批发蔬果。
“我是咱和顺批发蔬菜的,每天来这里拉菜,主要就是拉点小瓜、黄瓜、小葱、大白菜、圆白菜,这里蔬菜质量好,保存的时间长,销路也挺好。”乔彦国一边和我们说一边装车。
时下正值销售旺季,很多蔬菜瓜果还在地里就已经被买家提前预定。这种“订单包销”模式在农场发展之初是想都不敢想的。
郝永文回忆说:“刚种出来菜的时候,销售是一个问题。消费者不认可,我们每天去摆地摊,一家一家送菜。”
省内销路受阻,农场被“卖给谁,怎么卖”的问题难住了。痛定思痛,田润负责人杜文波认为要想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必须在产品的市场定位上做文章。因为农场种植的蔬菜全部采用生物制剂、有机肥料,凭借着品种好、品质高、绿色无公害等安全、健康、营养的附加值,农场决定瞄准省外高端市场发力,分等级、划区域,开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订单配送等销售方式。没过多久,田润生态农场的优质蔬菜便打出了名气,吸引了众多菜商订购。
随着销路的打开,大棚今年试种的26个蔬果品种为明年的种植规划打下了基础。扩大种植规模,保留畅销蔬果,继续试种适宜本地的新品种是农场要做的事情。
杜文波表示,通过今年4个月的实验,明年会把品种定位到4到5个品种。现在选的是黄瓜,螺丝椒、西葫芦和甘蓝四个范围大项,小香葱作为一个辅助品种做产业。这些产品比较适合当地生长,而且产量、抗性、产值附加值都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