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晋中市全境于2010年6月被批准建设国家级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近年来,晋中市认真贯彻国家、省决策部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大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
“十三五”以来,全市扎实推进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大力实施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创新开展非遗技艺展演,建成10个县级非遗综合展示中心、144个展示馆、传习所。进行了非遗立法保护的探索,配合市人大完成《晋中市太谷区传统医药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21项、省级101项、市级273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人、省级146人、市级307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个,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2020年,全市又有8个项目入选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个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入选全市首批名家工作室。启动乡村文化记忆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成功举办“从左权出发——非遗产业·廉洁文创·农特产品推介会”、全市首届非遗文创大赛,编撰出版《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图典》,拍摄《人间烟火味——非遗里的晋中》宣传片,全民了解、全民感受、全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氛围日益浓厚。
目前,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一些项目的传承存在困难,依然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晋中市将进一步加强政策保障力度和机构队伍建设,逐步形成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
(来源:晋中日报)